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唯识三十颂 >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十八,附表第十八,就是第三十七面,三性观法。
  
  唯识学安立诸法三性,主要的是在修止观用的,就是从三性的观察来返妄归真。从遍计执而恢复到圆成实和依他起,叫返妄归真。在这当中,我们解释一下唯识的观法。这以下的唯识的观法,是通于资粮位、加行位、乃至于通达位,三位都是这样观法,都是以这样的无分别智来修止观。我们看第一段,总标三性差别,先把这个三性的差别解释一下。
  
  附表十八、三性观法
  
  (一)总标三性差别
  
  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
  
  唯识宗修止观是一种慧,当然这当中要有禅定的帮助,但是主要还是以慧。这个妙慧,妙者清净无漏,它是清净无漏不可思议,叫做妙。这个智慧怎么有呢?它的生起有三个次第,就是闻、思、修,三个次第。
  
  一、闻慧:我们刚开始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叫做闻慧。这样子,心中有一个正见。但这个时候的正见是薄弱的,遇到恶因缘还会退转。
  
  二、思慧:进一步到思慧,就是我们把所听闻的法义如理地思惟,心中有一种很坚定的胜解,能够断疑生信。这个时候的思慧就有调伏烦恼的功能,有一点点调伏烦恼,也不是容易能够退转了,思慧就是比闻慧更加地坚定了。
  
  三、修慧:这个修慧呢,前面的闻思都是一个散乱心,修慧就是要有禅定了。这个无漏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有禅定的帮助,你在禅定当中思惟我空法空,能够断惑证真,就是修慧,这个修慧就是有禅定。唯识宗的智慧是三个次第,这三个都是智慧。这当中开出来它的内涵,闻思修的内涵是什么呢?
  
  于中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
  
  这当中观察我们的一切因缘所生法,什么是因缘所生法呢?就是我们今生的果报——色心诸法。我们的根身、器世间这些色法,还有我们这一念的分别心,这些色心诸法。这当中我们以三性来观察:
  
  似空花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这依他起性是怎么安立?就像虚空当中出现了一个花,虚空是没有花的,但是因为有因缘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有毛病,就出现了花,来欺诳迷惑我们愚痴的凡夫,就叫依他起性。说我们从真如的理性来观察我空、法空,一切法是毕竟空。毕竟空怎么会有山河大地呢?怎么会有我们这个人的果报出现呢?就是我们过去有这个有漏的业力。造了一些业,无名缘行,行缘识。无明一发动以后造了业力,业力一熏习阿赖耶,就有果报体出现了。
  
  但是这个果报体为什么是欺诳性呢?因为我们今生是一个人,下辈子可能做一个蚂蚁,这蚂蚁做完了可能做转轮圣王,就是它会变化。就像是虚空中的云,这个云一下子变成一个龙,一下子又变一条蛇,一下子变一个猪,这虚空的云对我们来说就是欺诳性。如果你是龙就永远是龙,这就没有欺诳性,不要有变化。
  
  就像魔术师一个手帕,这个手帕一下子变出一个兔子,有恶业的因缘,手帕变成一个兔子,我们看起来就像一个真的兔子一样;它也可以变出一个很尊贵的人的相貌出来;也可以变出一个天,其实是就是一个手帕变来变去,这个就叫欺诳性。就是它那个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它就是会变化,有业力会有变化。但这个时候我们还不谈到我们的执著这件事情,就是只讨论业力的因缘所变现的诸法。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业力,就变现各式各样的色心诸法,这叫做依他起性。
  
  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华,性相都无,名“徧计执”。
  
  面对我们每一个果报,我们会觉得我们这一念心是如此得真实,外在的环境也如此得真实,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会消失掉,不知道。所以对于这样子执著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我来受用我今生所有的果报,这当中有一个“我”,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这个“我”是不能变化的。
  
  小时候的我跟现在的我是一样,现在的我跟老了以后的我都是一样,我来受用这一切的境界,就有一个我,有一个法,那这表示这个虚空的花都是真实的。但是你安立这个“我”,安立这个“法”,其实性相都无,根本都没有。因为你这个我和法,当你死亡的时候,完全破坏掉了。下辈子你又有一个不同的思想、不同果报出现,那个“我”是觅之了不可得,这叫遍计所执性。
  
  就是说你现在的“我”是依止一个人的思想安立的,当你下辈子做一个蚂蚁的时候,你的思想会有变化。我们讲这个报障,果报体对你有障碍。你今生在世界上学习很高很高的智慧,你变成一个蚂蚁的时候,那个蚂蚁的身心,你所有的智慧都不能显现,你只有一个蚂蚁的思想智慧而已。你今生所学习的都变成一个种子保留起来,这个报体会有障碍。
  
  说你今生吃素吃得很好,你下辈子要变成一个蛇,照样吃肉。因为你这个果报体你就会让你有一种吃肉的欲望,这个果报体会障碍你,报障。可见得我们一个常住的我是不可得,就是业力会影响我们的色法、心法。但是我们不认为这样子,我们认为这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法,这就是遍计执。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
  
  我们观察依他起当中,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和真实的法是不可得,其实这个色法心法都是刹那刹那变化,我们的色身老病死,我们的思想也会透过学习不断地变化。那么这样子就像虚空一样,这个是圆成实。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我们现在的情况,在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活在遍计执当中。因为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使令我们在不自主的情况之下已经落入遍计执了。我们看到绳子,没有看到绳子的真实相,我们都认为它是蛇。我们面对我们的身心,因为心中的名言分别,就认为有一个自我,有一个法,这都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说“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现在我们的重点,应该从遍计执而悟入圆成实,这是个主题。
  
  怎么悟入呢?我们看第二段,正明唯心识观。唯识学的重点在这里,我们后面讲到唯识的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都是在修这个观法,就是修无分别智,破遍计执。观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先看第一段总说。
  
  (二)正明“唯心识观”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这个修行它是一切时、一切处。不过当然刚开始我们应该在佛堂,先坐中修,先修止然后起观,观以后修止。在静中先栽培正念以后,再历缘对境修。意思就是说,这个修行要相续,不是一天只修十五分钟,其它都放逸,不是。这个是要长时间的串习,才能够有所成就,所以讲一切时、一切处。随着我们身口意所有的造作,我们应该怎么观察呢?
  
  “应当观察,知唯是心”,这一切造作都是心中的分别才有的。“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乃至我们面对一切境界,若心住念。若心住念就是心住在所缘境上。当我们心去观察我们所缘境,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冤家或者是一个亲人,我们都应该观察这些都是“知唯是心”。这个冤家的体性,亲人的体性,都不是他自己能够生起的,是我的分别心安立的。“皆当察之”,这件事情都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分别安立的,不要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落入一种无记的昏沉或者掉举的攀缘,而不自觉之。经常保持正念,在唯识学什么叫正念呢?就“知唯是心”。这个是正修,这以下把它这个功能相续、扩大。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这个地方讲到关键,就是这个遍计执。说我们每一个念头当中应该观察,随着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任何境界:攀缘一个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我们欢喜的境界,随顺我们心意的境界,违逆我们的境界,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观察它呢?“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使令我们这一念心,逐者随顺,随顺前面的“知唯是心”的念头,彼念就是前念。这个前念就是怎么说呢?前念就是“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
  
  我们面对一切境界,对这个境界安立很多的名言,哦,这是我的朋友,这是我的冤家。但是这个冤家和朋友的性质不是外面自己生起的,不是从外境自己生起这样的性质,不是。这样的性质,我们看到这个冤家心中会起恐怖、苦恼,因为这个冤家的名言对我们是逼迫的;而这个亲人对我们来说是温馨的。
  
  这两个:逼迫和温馨的性质是怎么生起的呢?不是外境自己生起,“知己内心自生想念”,是我们自己的名言来恐怖自己,也是我们这个名言来安慰我们自己。这个外境的性质是我们的心安立的,不是说外境自己能够独立的生起性质,不是。“诸法不自生”,就这个意思,一切法自己不能决定它的性质。那么这个性质谁决定的呢?是我们的心来决定。
  
  我之前讲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母亲她生了两个儿子,这个母亲比较喜欢小儿子,比较不喜欢大儿子。这一天她到寮房去,看这两个儿子用功的情况,她一看,哎呀,这个大儿子手上拿一本书,打瞌睡。到了小儿子的寮房,看到小儿子拿一本书也在打瞌睡。这个时候父亲回来,父亲说这两个儿子今天用功情况怎么样呢?
  
  这母亲就报告说,这个大儿子实在是非常得懈怠。怎么说呢?这大儿子一拿到书本就睡觉,平常要是没拿到书本没关系,一拿到书本就睡觉,懈怠。这小儿子怎么样呢?小儿子非常得精进,睡觉的时候还拿着书本,睡觉的时候还不肯把书本放下去,他已经是睡觉,但是他还是手上还拿着书本。
  
  这件事情我们看,这个母亲这一念分别心,他把这个大儿子的体性安立做懈怠,但这个懈怠体性是怎么来?她大儿子本身自己不能生起懈怠的体性,是她的名言。那么这个小儿子安立精进的体性是怎么来的?也是她的名言。
  
  从唯识的角度认为,我们心中的名言是不可靠的。因为我们在发动名言的时候有无明——我执法执。一定会带动我执法执,我们心中的遍计执的太坚固了。所以从唯识的角度是认为,我们一开始修唯识观,要破除遍计执,就是你一开始要完全否定你的名言。就像买一个电脑,这个电脑有病毒,通通不要用,全部洗掉,然后再重新安立新的名言。你看唯识学后面它观法就是这样,就是你动一个念头,你告诉你这是我的名言,这只是我的名言而已,这件事情跟实际的情况不符合。
  
  比如说我现在在想某一个人,他怎么怎么的,当然我们忘失正念的时候又落入遍计执了,他怎么样怎么样,他要对我怎么怎么的。但是我们正忆念提起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其实,事情根本不是这样子,那怎么会这样子呢?你自己生起的名言,那是你的名言而已嘛。离开了名言,一切法是一个如的境界,它就是那样就是那样。哪有你心中所分别的懈怠、精进、好坏?都没有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观察,这一切的安立都是我们心中的名言而已,事情就是这样子而已。我们的名言就带动了我们的爱憎取舍,我们的无明,就使令我们会相续地造业下去。这个地方怎么办呢?怎么把这个生死的业力停止呢?就是你要停止你的名言。你心中的名言分别不停下来,你生命的相续不能停下来,不可以。这个地方是一个总说,再看别明。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说这世间上有很多很多的情况,有很多的性质,有长——这个是你的长处,这是你的短处,这个是个好人,这是坏人,这是是非、得失、衰利、有无。我们刚开始要不学习佛法,心中会对很多很多的事情,会安立很多很多的体性,这是好人,这是坏人,各式各样,无量诸想。但是这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这个境界本身是不能生起这样的性质,那么这样的性质是怎么来的呢?内心自己生起。
  
  我也讲过一件事,我过去刚出家的时候欢喜吃牛奶。那个时候对牛奶是安立很好的名言,就赞叹牛奶的功德,牛奶有各式各样的营养,能够滋润我的色身。后来我看《楞严经》,佛陀的意思他呵责牛奶,叫我们不要吃动物的所有的东西,不要结恶缘。这个时候我就安立了不好的名言,说这个牛奶很多很多的过失,从那一次以后,我一吃牛奶就拉肚子。
  
  世界上的事情,这个力量,心力不可思议。因为你对牛奶已经安立不好的名言了,它的性质就是被你决定了,你吃下去就伤害你。说这个人,观一切人都是菩萨,这个人是菩萨,他示现好的来帮助我;这个人也是菩萨,示现恶因缘来帮助我。唉,你在所有境界里面都得到利益,因为你认为他们都是菩萨,菩萨当然对我是有帮助的。你说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怎么样,果然,你受到伤害了。其实,外境本身没有性质,它就是一个业力所显现的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受到伤害呢?我们被自己的名言伤害了。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万法唯识。我们自己伤害了自己,我们这念心也增上了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识的影像当中。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到心中的影像,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中,然后你对每一个外境安立很多的名言。福报大的人,安立的名言都比较好,所以活得很快乐。因为他看到外境,这个人真是好,他也很好你也很好,都很好,所以他的法界,每一个人都是很好。
  
  烦恼重刻薄的人,这个人也不对,他也不对。其实是你不对,因为这一切的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其实,境界本身不能讲话的,它不能决定它的性质。“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诸法的性质,它自己不能生起性质的,那么这个性质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自己的名言生起来的。所以,佛法意思,这些名言统统要全部洗掉,要破除。我们再往下看。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所以当我们入无分别智观的时候,会觉得这好坏长短,这些都是戏论的境界,远离戏论。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这一切法的性质是自己不能决定它自己的,谁来决定呢?是我们心中的想,就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分别而生起。离开了我们的名言,就没有一个法、一个相而有差别。
  
  三、结劝
  
  常应如是,守记在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占察业报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