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页)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10面。第二段的“证有本识”,就是《成唯识论》依止这个教理,提出十个论点来证明这个根本第八识的存在。我们看:
第九、灭定有识
前面的八个都是约着凡夫的杂染的心识所变现的因果,来建立第八识存在,这以下是约着圣人的心识来建立第八识存在。这个灭定指的是三果的圣人他所入的灭尽定,说这个三果以上的圣人,有时候去托钵有时候出外说法。他感到第六意识分别心的扰动非常的疲惫,想要让第六意识暂时的寂静下来,回到寮房以后,他就咒愿,说我要入灭尽定,等到僧团打板的时候才出定;他这样子的咒愿,他的内心就由扰动相,入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到四空定,乃至于到第九次第定,就入了灭尽定。
灭尽定现前的时候前六识是完全的休息,不再活动,全面的休息状态。这个人他咒愿说要打板才出定,但是后来他所居住的这一群的僧团发生了争执,大家就离开了。离开经过几个礼拜以后,大家和合了以后又回来,回来又开始和合,再一起打板。这个时候在打板的时候他又出定,时间过了几个礼拜。但这个阿罗汉没有死亡,他能够在灭尽定里面出来,那表示在灭尽定当中,虽然前六识不活动,还有一个心识的存在来支持他的生命。
这个时候前六识不活动,那个心识是谁呢?那只好说是第八的微细的心识,那个不可知执受的心识存在,在执受他的根身。那么这样,从一个灭尽定当中还有一个微细的心识存在,来支持生命不失不亡,也可以证明有第八识存在。
第十、染净心
从这个染心和净心的建立来说明第八识存在,从凡圣的安立主要是由心识的染净。万法唯识,说是一个凡位的众生,他内心当中当然是杂染心;但是他能够不断的修习戒定慧的法门,内心当中先修止,通过内心专一的安住,把心的扰动相变成寂静相;再从明了寂静当中,修习我空观、法空观,这个时候内心能够跟无所得的真理暂时的相应。这个无所得的真理是一种胜义谛,那是一个圣人所觉悟的境界,这个凡夫的第六意识也能够有短暂的相应,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认为这个人还是个凡夫,不是个圣人。因为圣人的境界是从种子的断除,而不是约第六意识的现行。就是说,假设今天我们只是因为第六意识的安立,那这样子染净心就有问题了。因为凡夫有时候也能够生起清净的心;初果的圣人,他虽然断除了一部分的烦恼,他还有三界的爱烦恼,他出去外面的时候,看到一些五欲的境界,也会生起一些微细的贪爱的烦恼,但是他毕竟是个圣人;所以我们不能够以第六意识一时的染净的现行来安立凡圣,这样子就有问题了。
今天他前一刹那是个凡夫,下一刹那是个圣人,再下一个刹那又是个凡夫。那这样凡圣的安立就是混滥了;所以一定是以第八识种子的断除来安立果位,不能约第六意识的现行,否则染净心不能安立起来了。所以你不建立第八识,这个染净心没有办法做判断标准,谁是凡夫,谁是圣人,那是没办法判定。所以约着染净心的建立,也一定有第八识,以这个种子的断除来建立这个凡圣的这个因果。所以这第十个,就是染净心的因缘,也必须有第八识的存在。
这个是讲到有十种的教理,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这里好像都只有第六识跟第八识的分别,没有讲到第七识?
【师父答疑】:第七识当然跟第八识是有关系,第七跟第八是有关系的,你证明有第八,你就容易证明有第七存在,根本还是在第八。其实第七建不建立还不是很重要,还不是很重要。你看这个《摄大乘论》,它不安立第七意识的,它就讲第六识和第八识。不过它那个第八识,是第七和第八和合在一起的,它讲意;有些的唯识经论它只讲两种心识,一个是前六识,一个是第八识。但那个第八识的内涵,就是有第七的我爱执在里面。
《成唯识论》把第七、第八厘清了,这样比较好,因为让我们知道,我们内心当中所依止的心识,是非善非恶的,它不是染污的;我们知道过失是在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所以天亲菩萨他把第七、第八厘清了以后,的确对我们修证上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不把第七从第八把它分开来,我们认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有杂染的,这对我们的修行的信心会有一些问题。
第七、第八是不是厘清还不是很重要,但第八识的建立非常重要;我们后面会说到,这个牵涉到对涅槃的看法,第八识建不建立,这件事太重要了,就是佛还有没有心识,这是一个关键。佛,什么是佛?说是藏通别圆四教都有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圆教的佛。那么我们讲学佛,什么是佛,这一点跟第八识建不建立就很重要。所以这个地方主要是就着前六和第八来说明,因为你第八识建立了,那后面就不难了。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末学是有个问题,就是那个“不可知执受”。主任讲说那个执受,第八识是跟那个根身和种子是同甘共苦,但是主任讲说它的明了性是非常微细的,说不可觉知。既然它对这个五根和种子有那个微细的明了性,就是它有分别心,主任讲过本识不带名言,那它本身是不是还带有名言的分别心,但非常微细,这里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父答疑】:第八识的受当然是舍受了,它只有舍受,不苦不乐,它不带名言的。但是我想,我们在研究心识活动的时候,当然在说明心识的功能分成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但是我们实际上我们心识一动的时候,这三个是同时存在,这三个是不可以分开的。是我们就着我们的心识有造业的功能,安立说这是了境能变;我们心识有一个执我的功能,叫做思量;我们心识有一个储藏的功能,叫异熟。但事实上这三种功能是同时出现的,就是念头一出现,三种功能具足,这三个功能是不能分开的。
当然,第八识的执受是很微细,但是第六意识的感觉就强烈了。当我们在执受根身的时候,我们第六意识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了,表现在第六意识就更强烈了。因为第六意识跟第八识又不能分的。
【学员提问】:主任的意思是说,就是说连那个阿罗汉都没有办法觉察到那个第八识的(是的),可见它的那个明了…就是说它本身还是有那种连阿罗汉没办法觉察到那种分别心。
【师父答疑】:是的,没办法去觉察它的明了心识的存在,不能够觉察。第八识本身是舍受的,它对果报体的感受是舍受,后面会讲到,“相应为舍受”,它是舍受。
【学员提问】:请问那个就是识食的话,它为什么不能解释是第六意识?
【师父答疑】:识食体,当然这个识食体它本身在…我这个地方是讲地狱众生,事实上这个识食体也应该是遍三界的,就是三界众生都有识住,在无想定、无想天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的生命能够相续,也是靠着第八识的执持。这个识食体,它的一个重点还是在普遍性,普遍三界这部分,普遍性。
好,我们再看第十一面。
前面是约着教理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这以下依止圣言量来说明第八识存在。小乘论师说,你讲到这十个论点,我同意,的确有一个微细的明了的心识,所谓的“不可知执受”,它微细的、刹那刹那的执持我们的种子,也执受我们一期的果报,那么在大乘经典,是不是佛陀有这样子明确的说明呢。
在《成唯识论》当中,它引出了三段的经文,来证明佛陀在经典上的确、明白的说明第八识的存在,第一个是《大乘阿毗达摩经》,佛陀在经典上说: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佛陀说,在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当中,有一个心识,这个心识它有两大功能:第一个、“无始时来界”,它能够对于我们无始劫来所造作的善恶的功能,这个种子,当做依止处。其次呢,“一切法”,它也是一切现行的果法的依止处,不管是这个诸天的色心的诸法,或者是三恶道色心的诸法,它当一个种子的依止处,也当着现行的依止处。就是我们一念明了心识当中,有一个心识能够当“无始时来界”和“一切法”,这两个东西的依止处。
因为有这个心识的这样的一个受熏持种和异熟的功能,所以就使令整个生命当中,“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才能够建立了六道轮回的杂染因果;也是这样子的因缘才能成立了有涅槃的成就,有清净因果的证得。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心识存在,那杂染的因果,清净的因果都不能建立。因为没有人来持种,也没有人把这个种子变现果报,这个杂染的因果,清净的因果,这种四圣谛法门,统统不能建立了,从这个地方,佛陀等于是明显的说第八识存在了。
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拣别的就是,佛陀说第八识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说这是种子和生命的依止处,和外道说这个神我,外道说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我,当做我因地的依止处和果报的依止处。所以有一个我来这个造业,也依止有一个我来得果报,这个是不一样的。因为外道的这个常一的神我,它那个我是恒常住,不变异,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你造了罪业,那个我还是不变;你造了善业,那个我也不变。其实这个是不合理的,那就是没有所谓的轮转了。佛陀讲阿赖耶识讲它是受熏的,它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它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它虽然是生命的依止处,但是它是不断的变化,受善恶业力的熏习而变化,这点是不同的。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修行这个菩萨道,它是一个点点滴滴的,说我们发了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希望成就佛道,受用佛的无量无边的这种安乐境界。那怎么办呢?一个方面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每天拜八十八佛,每天的做早晚功课,做种种的善业。但是呢,这个功德它不是马上成就的,它就是受熏、持种。就是今天拜了一部八十八佛,哦,你这个第八识把你整个八十八佛的功能记录下来;明天又拜了八十八佛,又把它记录下来,你拜了三年,拜了一千部八十八佛,这个心识也记录下来,一定是等到这个功德成就了以后,这个果报才会出现。
其实阿赖耶识就是这个意思,「受熏持种根身器」。就是一个人他能够成就功德,他是慢慢累积的,所以一个人要堕落三恶道,他也不是马上起恶念就到三恶道去,不是的,第六意识起恶念,它这个功能还得要慢慢被第八识累积。一个人到无间地狱去,他也不是马上下去,他也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就是他一定在第六意识的造业的背后,有一个非常微细的、不可知执受的心识,它今天在第八识的根本当中,接受前六识的造业的熏习,这个罪业满了以后,这个业力才会释放出来,我们讲三世因果就是这样子。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注意,佛法讲因果论是通三世的,它是点点滴滴成就的。而这个关键点,就是因为有第八识的存在,它受熏持种,然后变现果报,这个是讲《大乘阿毗达摩经》。第二个看《解深密经》,佛陀在解深密经当中讲到:
《解深密经》: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这个阿陀那翻成中文叫执持。佛陀说,在我们的心识当中,有一个执持的心识,这个心识特别的深细,不是一般的凡夫二乘人所能够觉察的。那这个明了的心识当中,它执持什么呢?“一切种子如瀑流”,它摄持无量无边的善恶的功能,这个种子在心中是刹那灭的,它不是常一不变的。就像一个急速的水流,在这个心识当中,就像那个大海的水,刹那生,刹那灭,顿生顿灭,顿灭顿生。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佛陀说,这个阿陀那识我对于凡夫和愚钝的二乘人是不加以开演的,为什么不开演呢?这是佛陀的慈悲啊,“恐彼分别执为我”,说恐怕他以为这个就是常一的我,那这样子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害处。说这个小乘人,他很难理解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他就是要么执有,要么执空,这样子。他这样的一种对立的法执非常重,那你暂时不要讲阿赖耶识反而好,他起码修这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空性的道理,他起码能够到达偏空的涅槃,解脱三界的生死,你跟他讲阿赖耶识他执着为我,反而在三界流转。这个地方佛陀他不说第八识的主要原因,就是佛陀的大悲心,“恐彼分别执为我”,是这样的理由而不宣说的。这个地方是说这个第八识的建立,关系到一个…我们整个佛法一个种性的问题了。
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说这个贤圣,有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大乘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这些圣人的差别,他不是看这个…哦你布施一百块,他布施三千块。哦,你是二果他是初果不是看谁布施强,一天拜几部佛。就是看你这个对无为法的抉择,什么是你依止的真理。
当然,小乘的学者他不安立第八识,他以偏空涅槃为生命的目标,说什么是佛?佛是没有明了心识的,因为他没有第八识的概念,他只有看第六意识。一个人只有第六意识的概念,我们不断的看第六意识,我们会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这个第六意识是一文不值的,它是扰动的,是攀缘的,我们马上会下出这样的结论。
这样子呢,小乘的学者认为,生命的最高目标——佛,是没有明了心识。因为没有第八识,把第六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第六意识停下来大事已办了。那这样子就有一个问题了,说是我们修这个净土法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佛陀没有明了心识,那这个怎么感应道交呢?
但事实上我们从很多现实的情况,我们明白的知道佛的大悲心是存在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说这个月亮在虚空当中昼三时,夜三时的普照我们。我们什么时候把这个平静的水准备好,佛陀就映下来。说是“菩萨清凉月,常有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华严经》讲的很清楚,佛菩萨的大悲心是常游毕竟空。但是他在毕竟空当中,他的明了心识并没有断灭,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佛陀随时跟我们感应道交。
所以一定是有第八识的建立,才能够建立佛的大般涅槃。就是第六意识的善恶功能是第八识的种子决定的,第六意识可以变成善,也可以变成恶,就是你栽培的是什么样的种子,就第八识的持种。所以“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有各式各样涅槃的证得,有小乘的涅槃证得,有大乘涅槃的证得,都必须靠第八识的建立。这一段是讲因相,就是一种持种的功能,这个《阿毗达摩经》是讲自相,是一个总说。这个下面第三段《入楞伽经》,这个是讲果相:
第三:《入楞伽经》
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
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
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
这个偈颂是分两段,第一段先讲出一个譬喻:说就像大海遇到风吹的因缘,生起各式各样的波浪,这个波浪生起,就有各式各样的作用产生了,大波浪有大的功能,小波浪小的功能,这种因缘是不间断的。
这个譬喻这以下合法,说“藏识海依然”,就是我们这个藏,阿赖耶这个藏识,它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境等风所击”,这个种子什么时候起现行呢?就是看它遇到什么境界,你遇到染污的境界来刺激啊,它就容易生起烦恼;我们来到三宝的地方,由这个净法的熏习,我们就容易增长善根。就是有境界风的刺激,“恒起诸识浪”,生起各式各样的这个前七转识的善恶功能。这个当中“现前作用转”,它能够现前生起种种的善恶的作用,来相续的运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