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唯识三十颂 > 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2页)

二、从因地上来说,“性坚持种,令不失故。”从它因地的持种来说,因为第八识的明了性非常的坚密,它的所执持的无量无边的种子,它永远不会失掉。说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任何的善业恶业,你曾经在佛堂当中拜了一部八十八佛,从你刚开始拜的第一拜,到最后一拜,整个内心的所有活动——你忆念三宝的活动,或者你打妄想的活动,全部被记录下来。你无量劫的任何的起心动念,也全部被第八识执持下来,而且这样的功能在第八识永远不会失掉。除非你修观对治,你刻意去用这个止观的力量来转变自己的思想,假设你不去动它的话,它“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这是说它的一个相续性。
  
  孔夫子是不得了的人物,孔夫子他能够在这个春秋战国,这样的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把周礼给恢复起来,他把这个周公的这种制礼作乐的制度,把它发扬光大,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仁,以仁的思想来充实这个礼。他为什么在当时一种封建制度,他有这么高的智慧,知道一个礼乐的一个表面上的行为,不足以使令一个人断恶修善。他看到很多士大夫都是通达礼乐的,但是他们缺乏一种爱人的心情,所以使令这个礼乐衰微了。所以孔夫子认为,要使礼乐兴盛,一定要保持一种爱人的心情,这个爱人当然很多了,克己复礼,表现在君上的是一个忠,表现于下面是一个慈,表现在朋友之间的是义,总之汇归就是一个仁爱的心情。
  
  孔夫子他有这么高的智慧,绝对不是历史上的偶然,不是说孔夫子是自然而有的,就是一切法没有因缘的,不是,那么孔夫子他为什么在那一期生命当中,表现的这么高超的智慧呢?“性坚持种,令不失故”,那是他多生多劫的栽培而来,他这种智慧绝对不是突然间出现的,过去生就有这样的智慧,他多生多劫的学习,学习圣贤之道的累积,到今生因缘成熟表现出来了。
  
  所以我们第八识,对于我们的各种的思想的造作,它有一种执持,相续执持的功能,这个是讲它的一个恒常的情况:一个果相的恒常和因地的恒常,这个是讲因果的相续,讲这个世俗谛。再看这个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转指的是第八识,它无量劫来是念念生灭,而且前后变异的。就是我们前一念的阿赖耶识,跟下一念的阿赖耶识不一样,因为你又打一个妄想,你又思惟一分的法义,你内心的阿赖耶识现在是更加一分的光明,它是前后是有变化的。前后的变化,我们分两部分来说:
  
  第一个约果相。“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个果报体它是不断的变化。阿赖耶识在执受果报的时候,从粗分来说呢,我们可以约一期的生命来观察:说你今生是个人,你今生的果报结束了以后,阿赖耶识变现一个诸天的果报,这样也可以说,“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就是你今生是一个人的色身,人的思想,你下辈子是一个诸天的,那就不同了,天人的相貌庄严,天人的思想,天人那个受想行识堪能性。那这又是不一样了,这个是约粗分来说。
  
  或者我们讲微细的说,约刹那:就是第八识在执受果报的时候,是顿生顿灭,顿生顿灭的。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好,但是你讲出这句话的时候,你已经没办法形容到你当时的意境了。就是你当时认为你心情很好是前一刹那,但是你话讲出来的时候,你又变成下一刹那,你下一刹那的心情,跟前一刹是不能一样的。所以语言文字不能诠释我们的身心世界,因为身心世界不断变化,你试图要去诠释的时候,它又变化了,它可能变的更好了,或者变的比较差。所以说因灭果生,非常一故,我们不能够去形容现前的身心世界,因为它没有所谓的现前,它不断不断的顿生顿灭,顿生顿灭,从这个地方也看的出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地方是讲果相。
  
  第二个、因相:从因上来说,“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它的一个内在的善恶功能,它不是恒常不变的,它会受着前七转识的造作,而熏习一个成新的种子,新的功能。
  
  过去清朝有一个秀才,这秀才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看这个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他要去准备考举人,这秀才是一个贫苦人家,家里面没有很好的环境,他要从家里面走到图书馆去读书,这当中要经过一个寺庙。这个寺庙的神一看到这个秀才要站起来了,秀才有威德,德行之人。这个秀才他也不是一天两天,他经常走来走去,这个神就经常站起来坐下,站起来坐下。时间久了他也很厌烦,他就告诉他的信徒说,你们想办法在我前面围一个围墙,信徒说为什么呢?他走来走去,我要站起来,很麻烦,好吧,那信徒当然是皈依这个神,就去筹钱拿了很多的砖块准备要砌个墙,至少让他不现前。这个墙要砌的时候,这个神又托梦说,不要砌了,这个墙不用做了,为什么呢?这个秀才做了一个损阴德的事情,他的功德破坏了。说他有人去要离婚,他为了去证明这个离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损阴德了,那他再走过去,我不用站起来,这个墙也不用砌了。
  
  我们从这个秀才的情况可以看的出来,“可为转识,熏成种故”。说一个人的功德是不决定的,受熏,前后变异。说你今生到现在为止,你的戒定慧功德很大,但这件事不决定,阿赖耶识它不会停止的。就是你要一懈怠,你可能会退转;说我到现在,我什么都不如人,拜佛也比别人少,听闻佛法也听不懂,若解若行都不行,这件事也不决定。你要肯精进就会有变化,三年后,刮目相看,这个意思就是事在人为。阿赖耶识是“可为转识,熏成种故。”你现前的相貌,不表示你以后的相貌是这样子,它能够因为你今生的各式各样的造作,而有各式各样的变化,这是所谓的转,它是前后变异的。看最后的总结。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就是第八识的一个明了性,它的恒常相续,使令因果的相续,那遮止了这种断灭见,表示我们有无量无边的来生,我们望前有无量无边的前生,生命是永远相续的,这表示恒。
  
  转呢,在生命的相续当中,它又不断的变化,表示它不是常见的。讲出一个譬喻,就像一个急速的水流,这水流当中,前面的水流跟后面的水流是没有间断的,是相续的,但是这个水流的过程当中,也是有各式各样的变化。那么这样的生命的因果道理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不是上帝创造的,只是三世诸佛发现的这个事实而已,因果是“法尔如是”的,不是谁去把它创造出这样的规则出来,不是。
  
  这个“恒转如瀑流”,小乘的空观是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从无常的变化而发明空义;中观的学派讲空,是从缘起无自性,因为因缘生,所以它无自性,所以是空;这个唯识学讲空,讲这个转,前后变异,跟小乘、跟中观讲空,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讲这个恒字,讲这个生命相续、生命的变化,那就比小乘的学派和中观的学派更微细了。小乘的学派只是说业感缘起,说善业成就可乐果报,罪业成就不可乐果报,这个是非常粗浅的;唯识学讲这个赖耶缘起,那它在变现一切法的时候非常的微细,讲这缘起法那是甚深甚深,所以是不一样的。这一段是《成唯识论》的一个说明。
  
  关于这一段,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成唯识论观心法要》,观心法要藕益大师把这一段的观念分成三段把它发挥出来,有三段的说明,看这个藕祖的注解:
  
  譬如暴流,前后相续,
  
  流流之中,望前名果,
  
  望后名因,故非断常,
  
  可喻此识。
  
  在这个《成唯识论》当中,把阿赖耶识形容成暴流,这个意思就是说前后相续。这个水流对望前面是一个果相,对望后面是一个因相,所以说非断非常,这个当中也看的出我们这个生命的本来面目。这个暴流有三层意思,为什么用暴流来解释第八识呢?这当中因为这个水流跟第八识有三种的相似的义理:
  
  又有三义相似:一者:能漂溺故。
  
  这个意思就是水能够漂溺一切有情,使令一切众生没办法解脱这个水流的系缚。阿赖耶识这个我爱执藏亦复如是,当这个阿赖耶识的我爱执藏,没有被第六意识的我空观,法空观消灭之前,它这样的一种我爱执藏,就一直牵引我们在三界里面得果报。当然如果它是一个善业,那就是漂:说一个人在水当中,他的鼻子还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好歹还是过着快乐的日子,在这个人天里面受用果报,这叫做漂;如果是罪业起现行的话,叫溺,沉到水里面去了,吸收不到空气了。那不管是漂、不管是溺,都没有解脱这个生死的水流,所以这个第八识有这个漂溺的意思,它使令一切有情在生死大海当中,或者是漂、或者是溺,所以说犹如暴流,这第一层意思。
  
  二者:转识间断,此不断故。如波涛有起灭,而流不断。
  
  这个水流它有相续的意思,说前六转识是有间断的,而第八识不间断。所以这个波浪,有时候有波浪,有时候没有波浪,有风才有波浪,那不管有没有风,这个水流永远是不断的。所以我们这个第八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它恒常是起现行,不管你在睡眠当中,不管你在高深的禅定当中,第八识是恒常的生起了别性,它没有间断,这样子讲,也是可以说是“犹如暴流”,而不间断。
  
  三者:习气及心所法恒随转故。识所执受之内习气,犹如水内之鱼;识所相应之触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
  
  ——《观心法要》——
  
  这个地方又有第三层的意思:说这个习气,这个习气指的是种子,或者善种子,或者恶种子;还有第八识的一种现行法,这种所相应的心所法,都是恒随第八识而转。怎么说呢,说这个识所执受的内在种子,就像是水内的鱼,这个水内里面的鱼,有的是凶恶的鱼,有的是良善的鱼。当然不管良善、不管凶恶,都在水里面漂过来漂过去,第八识在执受种子,这个无量无边的种子在第八识也是一样,刹那生灭。其次呢,从外在的现行法——“识所相应的触等五法”,触等五法是五遍行,就像水面的草,这个草是跟随着这个水的活动而活动。水往东,这个草就往东;水往西,这个草就往西,这第八识带着五遍行的心所,在表面上活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的出来,这个第八识它的一个种子和现行的相互关系。
  
  这个地方说是“恒转如瀑流”,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怎么去了解第八识呢,这么一个微细甚深的了别性,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整个生命就是一个水流,也可以这样讲。这个水流,它如果能够善加的调伏,当然它是一个平静的水流,就能够灌溉农田,生起很大的功德。如果这个水流失控了,失去控制的时候这个水流就泛滥成灾,对人民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生命就像是一个水流,其实这个水流指的是我们一念的心识,当然它表现出来,也可能是一个善的功能,也可能是恶的功能,“恒转如瀑流”,就是这样子。这个地方是藕益大师的第一段的一个补充说明,说是“恒转如瀑流”有三层意思,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请问主任,我们修观对治的时候,那个种子,是说善业比较强,让它先起现行,还是说它那个种子就消失了,对治恶业的时候。
  
  【师父答疑】:这个种子,当然分别起的是容易对治的,分别起的,我们对治了以后,也可能会消失,也可能不会消失;但俱生的是不会消失的。不过在有漏位一般来说,我们内心的功能只是调伏不应该说断除,克己复礼,就是你内心当中不断的去思惟这个恶法的过失,思惟善法的功德。然后好好的在心中栽培一个法宝,“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若或恶念一起,当下就要将它消灭。”你心中有一个法宝来克制自己的恶念,你经常这样子训练自己,你恶的功能就会降低。
  
  但是这个降低它是调伏,不是断除,你要一放逸,到外面境界染污的境界一接触,它的烦恼又会活动。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克制,克己复礼,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克制、调伏自己,因为你没有其他的方法。因为你一随顺它,它的势力只有增长广大,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克制它,就是这样的,但是不能说断除,断除就要有禅定了。它这个唯识学后面会讲到,所有的烦恼是有我爱执,所以你要断烦恼,你不是只是说从有相的境界去思惟这个善恶的业果,你要去观察到诸法的总相。
  
  它的意思就是要断烦恼,要证得空性。我们一般修不净观,就是说我认为这个色身是美妙的,好,我就修不净观:我这个色身是一个骷髅头,里面是种种的脓血屎尿,用不净来对治这个净颠倒,但是这个只是对治,要断烦恼是要看到它这个色身的空性,才可以断烦恼。所以要讲到断,那一定是观察诸法的总相,但是我们刚开始可以克制、调伏,是这个意思,可以调伏它。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