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唯识三十颂 > 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2页)

所以我们说,我上次也讲过这个修行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第一念起恶念,这件事情不能太苛求,我们的确现前一念心识,“望前名果”,我们是一个果相,我们的确也承受过去很多烦恼的等流性,说是我无量劫打了无量劫的烦恼,我今生出家以后就不打妄想,这个事情是强人所难。所以不怕念起就是,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这是过去的颠倒;但是重点就是,你身为一个修行人,只怕觉迟。你要马上生起觉照的功夫,克己复礼而对治;如果你这个功夫没有,那你的生命要改造是不可能。佛者觉也,来自于内心的那个觉照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那个法宝的对治,这是一个关键点。
  
  古时候,《宗镜录》说是大禹治水九年很辛苦,三过其门而不入,为公为众,为老百姓造了很多福利;说颜渊在这个战国时代,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崇尚名利,不讲道德,他在那个无道的国君当中,只好“回也,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处陋巷,安贫守道,独善其身。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两个人功德是一样的,怎么说呢,异地而居,亦复如是。说颜渊如果生长在一个有道德的国君当中,他也会三过其门而不入,为公为众,为老百姓卖命,为国君卖命。如果今天大禹处在战国时代,他也只好处陋巷,安贫守道,独善其身。
  
  所以说,我们在判定一个人的功德不能看外在的因缘,不能看外在因缘;就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我们在判定一个生命的价值,可贵的就是那一个心识,至于它表现什么功能,那是随顺因缘;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在佛堂当中修止修观,乃至于我们在听闻佛法那都不可思议。你在外面修习福报,
  
  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
  
  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大宝积经》——
  
  佛陀在《大宝积经》上说你今天不在心地法门用功,你在修习很多福报,但是这样的善业,对你内心的烦恼罪业没有对治力,你的生命还是在一种失控的状态,还是在一种…一个不自主的状态。你会因为这样的福报力,在生命当中得到暂时的安乐;你能够出家修寂静,能够放下世间的尘劳,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心中产生一种光明的智慧,从今以后,你对你的烦恼有一种觉照,有对治的力量。这个时候,你对你的烦恼罪业有对治力,你的生命的大方向已经有改变,这个是非常珍贵的,这个是一个大方向的改变。所以说,我们讲
  
  故知: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法!
  
  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生命的真实相,也说明我们一个修行的下手处。这段开示是对我们非常的重要。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这段是藕益大师的一个总结,把前面的一个“恒转如瀑流”所表现的一种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做一个总结:
  
  问曰:《般若》云:“诸法如幻如化,乃至涅槃亦如幻如化,得不堕邪见?”
  
  有人就用《般若经》来问难了,说《般若经》说一切法是毕竟空,所以说诸法,这个三界的生死法是如梦如幻,从假观上来说是因缘有,是如梦如幻;说是涅槃也是如梦如幻,它也是假借因缘而有,这样子不是堕入邪见吗?说生死涅槃等空花,这件事是不是堕入偏空的邪见。那么藕益大师就以唯识的思想,把它发明这个中道的实相:
  
  答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般若深明一切法空,皆无自性。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漤;虽復不漤,一一无性,故非实我实法也!”
  
  说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诸法实相的道理,我们在认知、观察诸法实相有一点差错,那你未来的果报就天地悬隔,所以这件事情,培养正见那一定要小心谨慎。在般若当中是观一切法空,是的。但是它那个空是什么意思呢?是“皆无自性”。这个我们讲无自性之前,先讲什么是有自性。
  
  有自性就是说这个法的存在,不必等待因缘它就能够存在,它能够自己决定它的性质,它不必等待因缘这个叫有自性。说你是一个人,是一个人的色身、人的思想;你说我今生做人是没有因缘的,我自己就能够做人,那这个是不对的。你今生有人的身心世界出现,是有五戒十善的业力,有这个善业的因缘,从阿赖耶识当中变现一个人的果报,所以人是无自性。
  
  无自性的意思就是假借因缘生,“因缘所生法”的意思。说你现在口袋里有一千块钱,这一千块你没有自主性,它是假借因缘而生。它有某甲借你三百块,某乙借你三百块,某丙借你四百块;这当中只要有任何人把你的钱要回去,你的一千块就破坏了;所以我们说你口袋里面的一千块是无自性的,没有自主性,是假借众多因缘的和合。说你的生命也是这样,它是有各式各样的业力的因缘创造你一期的生命,这个业力有变化生命就会有变化,这叫无自性。
  
  由于这个自性空无自性的缘故,从自性空,才建立了种种染净的缘起,在缘起当中,才有所谓的“智断修正染净因果,纤毫不滥”。虽然是不混滥,但是一一都是自性空,从这样子安立无实我,没有实法。所以唯识学讲阿赖耶缘起是建立在自性空,这个自性空,天台智者大师说什么叫做无自性,就是一切法没有决定性,它不决定。说你今生是个人,这件事情不决定,你今生的造作,下辈子不一定是个人,下辈子会有变化;说你现在福报很大,这件事也不决定,你要是懈怠放逸,这个福报会消失掉;你说你的福报很差,这件事也不决定,你努力的栽培,它会有变化。所以由于自性空才建立了差别的染净因果。
  
  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他以前是个读书人,未满二十岁就考上了秀才。他二十几岁考举人的时候生一场病,体验了世间的无常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研究《圆觉经》,《楞严经》,还有唯识学,后来到临济宗的禅堂去参禅,开悟了;开悟了以后,这个祖师死掉以后,就交给他继承祖位。后来他接触了净土的思想,他有一天宣布,他从今以后放弃参禅要改学净土;这当中,他的师兄弟就不服气了,说师兄啊,师父死的时候要你要继承祖位,你怎么要改变道风呢?彻悟禅师说,我心意已经决定了,不能改变了。
  
  他师兄弟说,好,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要能回答我,那你要改变我没有意见。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梦幻泡影。你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道一句。彻悟禅师说,这两个缘起都是梦幻泡影,是的,从本性观察都是因缘生,但是这两个梦幻泡影有差别。
  
  说是娑婆世界是恶梦,苦恼的梦;极乐世界是好梦,它是一个安乐的果报,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娑婆世界是添梦。你在娑婆世界流转,越流转越糊涂。烦恼障碍你,罪业障碍你,老病死障碍你,使令你修学圣道很多的困难。那么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那个果报体,使令你能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有醒梦的功能,它有随顺于圣道的功能。所以同样是梦,但是这个缘起法不同。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说,“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与缘起中,智断修正染净因果,纤毫不滥”。我们在观一切法空,一定要注意在空的同时有染净因果出现。说唯识性,唯识性发明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但是也同时看到因果丝毫不爽,是这样子的。
  
  在《灵峰宗论》有人问藕益大师说,一个人开悟后是什么心情?藕益大师是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开悟,有人就问他说你老人家开悟以后是什么心情?藕益大师说,开悟以后的心情是「炽然修福」。就是他悟到一切法无自性,他这个时候知道因果丝毫不爽,只是现前一念心识。这念心识当下是当体即空,但是当体又受熏,当体又因缘有,他炽然的断恶修善,炽然的厌离娑婆,炽然的欣求极乐。所以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以“恒转如瀑流”这个思想,就说明了性相圆融的道理,诸法实相的圆融道理。
  
  我们回到讲义来,“恒转如瀑流”,这个地方是把第八识的恒和转的相貌表达出来,也表达出生命的真实相。我们再看最后一科,“阿罗汉位捨”。前面的一科是讲到有漏凡夫的一个心识的相貌,从它的一个含藏的功能,而变成一种所谓的“恒转如瀑流”,这整个生命的变化,当然这个第八识都是讲业力的部分。
  
  这个时候我们会说了,这个瀑流——“恒转如瀑流”,这个生命的水流什么时候停止呢?这个瀑流刹那刹那生灭,在六道当中一下子生天,一下子到地狱去。这个水流什么时候停下来呢,这是我们关心的。说是“阿罗汉位捨”。到阿罗汉的时候,这个无量无边的生命的水流全部停下来,讲这个圣人的无漏的第八识。我们看这个藕益大师的注解:
  
  十二、云“阿罗汉位捨”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尔时此第八识不復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就是三界的烦恼都断尽了叫阿罗汉,这当中有小乘、大乘的不同:从小乘来说,声闻乘的第四果、缘觉乘的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这个永断指的是他入了无余依涅槃了。如果他从涅槃里面出来,发了菩提心,还有俱生我执的习气的,还有的;这个大乘来说,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阿罗汉。阿罗汉在小乘就是小乘的四果,在大乘就是八地菩萨。
  
  尔时,“第八识不复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识”。这个时候阿赖耶这个藏的功能被消灭了,只有异熟跟一切种识。“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关于这点我们看附表第八。我们补充说明。
  
  附表八——三位功能
  
  第八识是以功能受称,不像前六识是以依根立名。那么第八识在有漏位有三种功能。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
  
  我爱执藏现行位,就是阿赖耶识。
  
  谓圣位菩萨七地以前、二乘有学及凡位一切异生,此位之第八识名“阿赖耶”。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永不断故。
  
  这阿赖耶识,这个“恒转如瀑流”。阿赖耶就是藏,摄持无量无边有漏的善业恶业,这样的一个业力使令我们在三界里面漂溺;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把阿赖耶识破坏了。这个时候,八地以上的菩萨就没有阿赖耶,也就没有分断生死。
  
  第二个,异熟善恶业果位,就异熟。
  
  二、善恶业果位。
  
  谓从无始凡夫位乃至菩萨金刚无间道、二乘有馀依位,此位之第八识名“异熟识”,乃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无记之“异熟果”故。
  
  从凡夫位,到等觉菩萨的后心——这个无间道,乃至于二乘没有入涅槃之前,都还有异熟。所以阿罗汉如果入了涅槃,就没有异熟识,他无量无边的业力不能得果报;但是阿罗汉没有入涅槃之前,舍利佛尊者他也生病;你看舍利佛尊者,一个大阿罗汉生病,他过去那个业力还是起现行,他去听经要他弟子抬着去听经。所以在成佛之前,这个异熟的功能都还在,不管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这个异熟功能,成熟业力的功能都在的。
  
  三、相续执持位。
  
  谓从凡夫乃至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识名“阿陀那”,即“执持识”,能执持一切万有之种子及五根等不失故。
  
  ——糅合《成唯识论》——
  
  前面的阿赖耶识和异熟识,只是就着有漏位才有的。说是“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到了八地菩萨就消灭了阿赖耶;到了金刚道后,成佛以后就消灭了异熟。但是这个一切种识通凡夫、通圣人、也通于佛果;佛陀的第八识也叫做一切种识,但是他那个明了的心识摄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无量无边的善的功能,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个地方阿罗汉位捨,主要是舍掉第八识这个阿赖耶的功能,到了金刚道后,又舍了异熟识的功能。那一切种识呢,我们只能说转依,转:把有漏的种子转成无漏的种子。这个一切种识不能舍,一切种识的功能是不能舍的,通凡通圣。
  
  这个相续执持位,这个地方看的出来,唯识学一再强调,说是佛陀的大般涅槃当中是有明了心识,而这个明了心识是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种子,这个地方跟小乘不同:小乘说这个法身,小乘说的这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五分法身是素法身。说这五分法身,当生命在的时候有它的功能。但是他入涅槃以后,这个五分法身就灰身泯智了,就消失了。说是无智亦无得,就完全是自受用了。
  
  但是唯识学说的这个法身,是“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就是那一个明了的心性,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那个大悲心“千江有水千江月”,它能够自受用,也能够他受用。说是“相续执持位,从凡夫乃至于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这个心识都是存在的。这个时候他的执持位,从执持有漏的种子,转成执持无漏的种子,所以这个部分是不舍。
  
  这个三相门有漏位是: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到成佛以后,只有一切种识;我们只能够说佛的第八识是一切种识,可以的。它摄持无量无边的无漏的种子,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是讲第八识的转依情况。
  
  我们这个地方讲初能变,就只讲业力的部分,不讲分别,分别就落到后面第二能变,第三能变;第二能变的思量,第三能变的了境。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样去累积业力,又怎么把业力变成果报。初能变就讲这件事情,是探讨这个部分。
  
  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有一个功能,它能够储存业力,又能够把这个业力变现成果报,而这整个功能是怎么样的?“恒转如瀑流”,又怎么样能够改变它,是什么时候改变,是讲这件事情。这整个偈颂就是在讲初能变的相貌。
  
  好,我们讲到这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