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唯识三十颂 > 第1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页)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0面。戊二,释第二能变相,这一科是讲到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我们看偈颂: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这个偈颂呢,前面两个半的偈颂,从这个“次第二能变,到随所生所系”,是讲这个凡夫有漏的一个心识;最后那个半个偈颂,“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圣人无漏的心识。凡夫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我们上次是全部讲过了,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有一句话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主要就是一个恒审思量;就是第二能变的明了性,对于所观的境界能够很专一的、很深入的去观察。
  
  它去观察谁呢?“依彼转缘彼”。
  
  第二能变是依止第八识而生起,它不向外攀缘,它回过头来还是去明了这个第八识的见分,它对第八识的观察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它认为第八识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我,常一主宰的我。那么当然这样子的一种我执,就产生了四种根本烦恼的活动——我爱、我痴、我见、我慢。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夹带了爱见痴慢四种烦恼,在第八识那个地方,乃至于前六识的活动,对我们的心识就造成了两个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内扰第八而成赖耶”:第八识这个明了的心识它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但是这个种子本身还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单独只有种子不能得果报;但是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夹带了爱见痴慢去扰动它的时候,就创造了一个我爱执的相貌出来,就使令第八识的这些有漏的业力有得果报的能力了;也就是说它推动了整个生死的流动,使令整个十二因缘,因为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开始运转,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这个说明它对第八识的干扰。它能够使令第八识的这些业力变成有一个我,一个主宰的我;有这个我以后这个业力就有力量得果报了,当然可能是善业得了一个人天的果报;可能是罪业到三恶道得果报,都是要有我来做一个主宰来推动的。这个是它对我们心识的第一个影响,“内扰第八而成赖耶”。
  
  其次呢,它对于前六识也是有影响,“外扰前六皆成有漏”:说前六识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造业的时候,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我相出现了;说是这件事是谁做的呢,是我做的,依止这个自我为中心所推动的这一切的业,都变成有限量。就是我们爱着自我这种自私的一种私情,就使令我们即使在行六度的善法,都变成非常有限量。这也说明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对前六识也是造成了干扰,说是“外扰前六皆成有漏”。
  
  所以这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确是值得我们注意,它在我们心识当中,可以说是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它刺激我们过去的业力得果报,它也使令我们现在所造的业力变成了有限量。这个是第二能变在有漏位的一个功能相貌,说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带动了四个根本烦恼的活动,这一点我们都说过了。那么现在值得我们关心的,就是说这样的一个有漏的恒审思量,是什么时候能够转变呢?这以下说明: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讲义的第十二面的第十科。第十科是说明这个染污的末那转成清净的末那,所依止的有三种的功德力:第一个是阿罗汉,阿罗汉的功德现前,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灭定,就是灭尽定的功德现前。第三个出世道,这个道指的是智慧,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三种的功德力能够对治这个染污的末那变成清净末那。看藕祖的注解:
  
  十、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
  
  先说明阿罗汉的相貌。阿罗汉的相貌在小乘就是“二乘无学,方得永断”,就是这个阿罗汉和辟支佛入了无余依涅槃以后;大乘的涅槃和小乘的禅定不一样,小乘的禅定只有止的功夫,大乘的涅槃当中有我空的智慧,他就把恒审思量的这个我爱执,就给消灭掉了,所以说阿罗汉的功德现前的时候,这个是可以对治的。
  
  其次是大乘的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就是无功用行,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萨的这个我空智慧的现前,也可以把这个我爱执给破坏。所以阿罗汉指的是二乘的无学和大乘的八地,他们都有这样的功力,来消灭这个染污末那。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这个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阿那含圣者,还有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为了要暂时的休息,入了灭尽定。当然这个灭尽定是有我空智慧现前,跟外道的禅定不一样。这个我空智慧现前,也能够暂时的伏灭第七意识的这个我爱执,所以讲“灭尽定无有”,这是第二种情况。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这个出世道的标准就比较低了一点,就是初果以上的圣人,菩萨初地以上的真无我解,这“真无我解”指的是根本智,观察这个真谛理——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后得智是观世俗谛理。因为那个后得智它是依根本智而起,所以它也带动了我空、法空的这个随顺的智慧。所以它们两个“二无漏道”,就是两种无漏的智慧现前的时候,也能够暂时的去伏灭这个我爱执;所以“出世道无有”,这是出世道的这个智慧现前的时候,也能够暂时的调伏。
  
  当然这个无有,不是说没有恒审思量的功能,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就是它无有染污末那,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时候的清净末那是存在的。基本上大乘佛法在对心识的态度是转变,转识成智;它不是完全的消灭,不管对异熟、对思量,对了境,都是这个态度,是转染污为清净的明了识。所以“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无有染污末那而有清净的末那,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补充讲表第十,
  
  附表十——伏断门
  
  我们根据《成唯识论观心法要》,把这一段的所谓的“出世道无有”,就是我们怎么去对治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当中是分成三科:第一科是讲行法,先讲它的一个修行的方法。第一段是一个总说,看第一段。
  
  (一)行法
  
  所谓对治道生,断烦恼者。非如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这个地方讲这个对治道,这个道本来是个道路,说我们从此方到彼方要依止道路,这个道路指的是一个修行的法门,它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心从苦恼的此岸,而到达安乐的彼岸,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道。当然这个道主要是指智慧,它下面会说明。这个对治道呢,它能够断除烦恼,贪嗔痴慢的烦恼。这个断除烦恼的方法,这以下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非如世间军队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
  
  我们断烦恼啊,它的一个主要的方法不是说是…我们说是楚汉相争,两个敌对的一方都站在对方,到时候这个军鼓一击双方面都开始厮杀,我跟你拼了——不是这个态度。当然,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当然是一点的信心,由这个信心我们思惟烦恼的过失:烦恼会产生罪业,由这个罪业会引生我们到三恶道受痛苦;思惟烦恼的过患,思惟善法的功德,思惟我们内心当中忆佛念佛,对我们的身心会创造安乐的果报。这个时候会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完全是用这个止的力量来调伏烦恼。刚开始是这样子,这个是正确的。
  
  但是这样子呢是如石压草,石头把这个草压住了,但是这个草的生机还在,石头一搬走春风吹又生。所以这样的压抑的方式,只是能够暂时的压制烦恼。那么真实的断烦恼是怎么回事呢?
  
  “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这个地方说到重点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深观烦恼,本无自性”。我们老实一点说,说是我们是一个凡夫。一个凡夫我们的内心,自然是有一些烦恼的活动;我们刚开始在观察烦恼的时候,是一个表面的观察,观察它的现象,说是有贪烦恼,贪是一种欲望,染着,这件事情我一定要得到。或者是嗔恚心,嗔恚心一发动的时候全身热恼,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我们的确从观察我们的心识当中,看到了这个贪嗔痴的相貌在心中一直的活动下去,但是我们也没办法,它这个势力太强大了,我们也只好随顺。
  
  我们刚开始是这个表面的观察,看到贪的相貌,嗔的相貌,我慢的相貌;当然我们也会试着对治,但是也可能会失败,偶尔也会成功,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这个地方要我们深观,你不要那么表面的,你再观它的体性是什么?我们不能够只是观察它的相貌,说这个烦恼的真实相是什么?这件事情要弄明白的。本无自性这个当然是重点。就是我们刚开始一直认为这个烦恼是有真实体性的,所以我只好随顺它,随顺它而转,它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坚固。
  
  就是我们在观心的时候,当然主要是观到初能变,那个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这个无量无边的种子,浮现一个烦恼,这个烦恼是由内在的种子跟外在的因缘的刺激,和合以后出现了。这个时候,我们再深观,从这个因缘的和合相当中再观进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观到烦恼的本来面目。就是把这些生灭变异的因缘所生法,这些如云如雾的烦恼再把它拨开来,你就会看到了它的烦恼的相貌原来是自性空,是清净本然的一个本来面目。所以这个地方是深观,我们从烦恼的相貌当中再观进去,看到它的一个真实体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治烦恼当中。
  
  这以下把这个深观烦恼的内涵再把它开展出来,第二段是一个别明,别明当中的前面两段是一个方法。
  
  第一个观法:体空观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无因生。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这个地方很重要,说是转凡成圣的关键点就在这个地方。这一段是藕益大师引用这个龙树菩萨《中观论》的颂。龙树菩萨这句话本来是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龙树菩萨这个偈颂的所观境是讲诸法,这个诸法是包括了一切的十法界的染净的色心诸法,那是所有的法都包括了。不过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他不观那么多,只观现前一念的心识,而且还是针对于烦恼;就是我们在烦恼活动的时候,我们观察现前这一念贪爱的烦恼,它是怎么回事?
  
  一、我们先假设它有自性,它是自性有,它不是因缘有,它是自性有。那么它是有自性,这个有自性的一个贪爱的烦恼,这当中有两个可能性:第一个是有因缘生,第二个是无因缘生,这两种可能性:
  
  有因缘生有三种情况:自生、他生、共生,三种情况:
  
  (1)说它是自生,说我这个贪爱的烦恼是自己生起的,它不必有任何的因缘,那这当中有过失了,就有无穷的过失了。说我也不是一天到晚都起贪爱的烦恼,是偶尔起贪爱的烦恼,如果贪爱的烦恼它能够自己生起自己,那它应该一切时要生起,因为它不必假借外缘;但是这样子的话,这个贪爱烦恼应该一切时现前,但事实上我们贪爱的烦恼,只是在某一种因缘才出现,所以它自生是不能成立的,就它自己能够生起自己,这件事不能成立。
  
  (2)说是自己不能自己生起,那么他生,这个「他体所生」;他体就很多了,外在的境界所生的,或者是上帝鬼神所生的。那么他体所生这个地方也有过失,说是为什么他体会生出一个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出来,他体跟自就是不一样?说他生起了你,结果你跟他的体性又不一样,这当然是不合道理的;两个都有自性的东西,他把你生出来了,结果你跟他的体性不一样,那这个就是不合道理。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现实的境界来观察,就是,说外境生起烦恼这句话也是不合道理;因为,比如我们打完佛七,我们刚做完定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我过去要看到会发嗔心的,会发脾气的,但是我打完佛七以后,心中有这个正忆念的摄持,欸,我不起烦恼了,心中有这个对治的力量现前,光明的力量现前不起烦恼。所以说外境一定能够生起烦恼,这个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有时候我们受到外境的刺激,我们也不起烦恼。同样一个境界,在不同的心情之下,它反应会不一样的,所以他生是不能成立的。
  
  (3)那么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两个合起来不能生。就是说这个古德说的,石头榨不出油,沙也榨不出油,把石头和沙合起来,当然也榨不出油;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两个合起来,当然不能生,共生也不能成立。
  
  所以,说这个烦恼是有真实性,这个真实性的这个烦恼是有因缘生不能成立,因为你找不出它的生因,它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
  
  说这个烦恼是无因缘生:就是烦恼只是一个偶然,突然间出现的,当然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没有说一切法是自然生的。
  
  那么无因生不能成立,所以我们只好说,烦恼是有自性是不能成立;因为它也不是有因生,也不是无因生,所以只好说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烦恼的体性是因缘的和合,虚妄有生;它只是在一时的因缘当中所出现的一种虚妄相貌,一种刹那刹那生灭的虚妄相貌;从本性上再观察进去,它的本性是毕竟空,不是我们过去认为的那么一个真实坚固的烦恼,不是的,它是一个因缘的和合相,这个地方很重要。
  
  南北朝的道安大师,他学《般若经》的,他安立了一个本无宗,什么叫本无呢?说一切诸法,本性空寂。这句话很重要,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是很广了,包括一切的色心诸法;我们不要讲那么广,我们就观现前的一念心识。说我们经常在打坐的人,在观心的人,我们会看到内心的变化,内心的活动,有时候起善心,有时候起恶念。当然我们刚开始是起惭愧心,我们“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赞叹心中的善念,呵责心中的妄想恶念,这当然是看到表面的,在善恶当中的分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