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唯识三十颂 > 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页)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3面。戊三,释第三能变相。这一大科是说明第三能变的相貌,我们看偈颂: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徧行,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这个第三能变的相貌,我们上一堂课也大略的说到,这个第三能变的主要的一个功能相貌就是“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主要就是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一个是说明第三能变的一个总相,一个是说明第三能变的别相。
  
  我们先讲第三能变的总相,这个总相就是“了境为性相”。第三能变在整个生命当中,它的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了境,因为它能够去了别这种六尘的境界。那么这个地方,《成唯识论》提出一个问答,它说识都有了别的功能,为什么初能变、二能变,它们没有了境的这个功能呢,没有安立了境的这个名称呢?
  
  《成唯识论》回答说,因为这个第七第八在了别境界的时候,行相太微细了——不可知,不是我们凡夫,乃至于二乘人所能够去觉知的,不像是第三能变,它在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活动的时候,是粗显而了知的;所以单独的安立第三能变为了境,就是因为它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是非常的粗显而容易了知的,不像第七第八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是微细不可知。所以这个“了境为性相”,是说明第三能变的一个总相的功能。
  
  它的别相是什么呢,就是“差别有六种”。这个前面的初能变、二能变都是一个单一的心识在活动,这个第三能变,可以说是一个工作团队,它在了境的时候,不是单一的心识,它是六个心识一起的相互的资助,来了别六尘的境界。这个差别是怎么说呢,差别主要是两个地方的差别:
  
  第一个,它所依的根有差别:说这个眼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依止眼根,乃至于意识依止意根,所以它们所依的根有差别,这是第一点。
  
  其次,它们所缘的境界有差别:眼识只能够在色法的境界里面了别活动,乃至于意识是在这个法尘的境界活动,它们所缘境有差别,所以叫“差别有六种”。就是这六个心识各有它所依的根,各有它所了别的境界;但是呢,它们是在一起做了别的,所以合起来说就是了境为性相,那么开出来呢,就是差别有六种。这一句话等于是把第三能变的一个主要的功能,做一个大意的说明。
  
  我们今天开始从“善不善俱非”这个地方讲起,看讲义的第十四面,第四科,云善不善俱非,这一科是讲这个三性门,是讲这个第三能变的它的一个因地的业性,是什么体性的。
  
  四、云“善不善俱非”者——谓此六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即善性摄。若与无惭等法相应,不善性摄。俱不相应即非善非不善,无记性摄也。
  
  我们前面讲到个心识,每一个心识的一个刹那,它同时是一个因地的造业,它同时也是一个果报的受用;这个第三能变它在因地的造业情况是怎么样呢?“善不善俱非”。看这个藕祖的解释:
  
  说这个前六识它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如果是跟信等十一个心所相应,它就属于善性的,当然这样的造作,会带动我们今生跟来生成就可乐的果报;如果这个第三能变它在境界活动的时候,是跟无惭无愧等恶法相应的时候,那么它就是一种不善性,就是一种罪业的体性,这样的活动会带动我们此生他生一种不可乐的果报;如果是它也不跟善相应,也不跟恶相应,那么这个是无记的体性。
  
  就是这个第三能变的体性,有善性、有恶性、有非善非恶的中庸的体性。我们前面讲这个初能变,二能变,初能变当然是异熟能变,第二能变是思量能变,这两个心识都不造善业,也不造罪业;在我们生命当中,真正创造善业,真正创造恶业的,主要的都是第三能变——“善不善俱非”。
  
  这个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年纪很大了,但是他这个身体很健康都没有死亡;他的儿子一心一意的想要做皇帝,等得就等不及了,等不及就把他父亲给害死了,杀父造了逆罪。杀了父亲以后当然他自己就做皇帝了,做国王了,在这个世间的五欲当中,得大自在的境界。这一天,在这个山中有一个阿罗汉,他入定以后观察这个城中的国王,七天以后福报要享尽,就因为杀父的罪业要到地狱去受苦恼,这个阿罗汉观察他跟这个国王过去生有因缘,就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以这个神足通乘空而降来到这个国王的寝室,现种种的神通。
  
  这个国王说你是个人呢还是非人呢?阿罗汉说我是一个人啊。当然这个时候国王看到阿罗汉显神通,哎呀这是一个圣者,就起了这个信心,欢喜心。阿罗汉就跟他讲说,你因为杀父的因缘七天以后要死亡,死亡以后你要到这个地狱去受大苦恼;这个国王他对这阿罗汉生起信心以后,再这么一个开示,就发动他的惭愧心了,就向阿罗汉忏悔了,阿罗汉说,现在唯一能够救你的就是念南无佛,你要七日七夜忆念南无佛,无令间断,这样子才能够灭你的罪业罪障;这国王当然有这个罪业逼迫,一个人被苦恼逼迫的时候,他那个精进心生起来就专注的念南无佛。念到七天的时候,他吃饭的时候一口气喘不过来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就到地狱去了,当然是一个刀山油锅的苦恼境界。
  
  但是因为他在生前,曾经真实的念佛,那个善根呐,有善根的人和没善根的人还不一样,有善根的人跟苦恼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就把他的善根逼出来,他就开始念南无佛;那么念南无佛的时候,刀山油锅的那个境界就慢慢慢慢就消失,旁边的罪人看到他念南无佛,也跟着念南无佛,这个时候很多地狱众生就念南无佛,那么后来大家心力互相的资助,这些人都从地狱里面解脱出来了。这国王从地狱出来以后就投胎在一个人家,后来长大以后就跟这个阿罗汉——当初度他的阿罗汉出家,后来也成就阿罗汉果了。
  
  这个地方是说生命的一个变化,就是“善不善俱非”,我们这个时候可以对这个阿罗汉做一个检讨。说他当初在做国王的时候,生起的恶心杀父亲,是谁呢,是第六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后来发了出离心,修四谛法门,成就圣道的一念的清净心现前的,又是谁呢,也是第六意识。所以这个第六意识啊,藕益大师说是“成佛做主,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说你发菩提心修种种的波罗蜜,成就佛道的是你一念的心识,一念觉悟的心识。堕坑落堑,你起惑造业,造广大的五逆十恶的罪业到三恶道受苦的,也是第六意识,这是迷悟的不同。
  
  我们前面讲这个初能变,讲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当然是生命的根本,那么阿赖耶识的相貌说是恒转如瀑流。它这个心识,不常又不断,恒转如瀑流;这个心识的水流,当然是相续不断的流下去,有时候到天上得果报,有时候到人间得果报,有时候到三恶道得果报。但是第八识它自己不能决定它要在三界哪一个地方得果报,第八识不能决定,要由第八识里面的业力来决定;而这个业力是谁创造的呢?就是第三能变那个第六意识创造的。所以真正…我们说第八识是个水流,生命就是一个水流,这个水流可以流到天上去,流到人间,流到三恶道。但是这个水流的主宰者,引导者就是第六意识。
  
  《八识规矩颂》说这个第六意识,是「性界受三恒转异,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这个「性界受三恒转异,根随信等总相连」,主要是讲第六意识的善恶的变化。第六意识的体性,情绪变化是很大:你可能早上起了恶念,下午就起善念;也可能你过去生一直造了罪业,到临命终起善念;它这个念头各式各样的变化。
  
  而这个变化对我们生命有什么影响呢?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它第六意识所造的业力,会牵引阿赖耶识去得果报。所以阿赖耶识这个水流,它流到人间流到天上它自己不能做主,阿赖耶识不能够做主的。「引满能招业力牵」,就是这个第六意识创造的业力,去牵引阿赖耶识投胎;所以在整个造业的过程当中,我们说第六意识是主宰者,心为业主那就是第六意识了。所以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个是讲到这个第六意识因地的造业情况。
  
  再看第五科。第五科是讲这个心所相应门。
  
  五、云“此心所徧行”等者——谓徧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法,皆得与第六识相应。若前五识,但除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亦除四不定,十小随烦恼,馀皆得相应也!
  
  这个第六意识它在生起,造业的时候,它当然不是单一的心王,它带动它的眷属,就是有五十一的心所。这五十一个心所在百法当中分成了六位:
  
  第一、遍行。就是说,这样的一些心所,「作意、触、受、想、思」,它是普遍的在一切的时间,空间上活动。
  
  第二、别境。这个欲、胜解、念、定、慧,它不能普遍,它是在一个各别各别的境界活动,跟前面的遍行刚好相反,它是在一种特别的境界活动。
  
  第三、前面两个都是非善非恶,通善通恶,有可能是善,有可能是恶;这个善心所,就是决定是善,有十一个。就是这十一个心所的活动,会带动我们今生跟来生成就安乐的果报,有十一个善心所。
  
  第四、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个。
  
  第五、这个随烦恼,就是随顺根本烦恼而起,是根本烦恼的等流叫随烦恼。这个烦恼当然就是恶法了,它的活动会带动我们今生来生痛苦的果报。
  
  第六、不定,就是这四个心所是不定的,不决定是善,不决定是恶。
  
  总共五十一个心所,“皆得与第六意识相应”。所以这个第六意识它的情绪变化是很大,它有时候跟善,有时候跟恶。这前五识的话呢,它去掉这个「慢疑见」,就是这个「慢疑见」的烦恼,都是要有计度分别才可以,没有计度分别不能起「慢疑见」;还有四种不定,还有十种随烦恼,总共是有三十四个心所。馀皆得相应也!前五识的心所比较少,因为它只能够自性分别。这个是讲心所。
  
  这心所我们简单的解释一下,在《成唯识论》说这个心所有三层意思,安立做心所:
  
  第一个、恒依心起:就是这个心所它不能单独活动,它一定要依止心王才能够生起活动。这“贪嗔痴慢疑”的心所一定要依止心王,或者是初能变的心王,或者二能变,或者三能变;它是恒常的依止心王而生起,不能单独生起,叫“恒依心起”。
  
  第二个、与心相应:这个与心相应就是说呢,这个心所在活动的时候,它所依的根和所缘的境界,和心王是完全相同的。比如说眼识它依止眼根攀缘色尘,那么它所带动的这个贪嗔痴慢疑的心所,也是要依止眼根而攀缘色尘。它跟心王经常是相应的,它的根和境都相应。
  
  第三个、系属于心:这个心所生起以后,它系属于各自的心王。比如说我们生起一个贪烦恼,这个贪烦恼如果是跟第八识相应,这个贪烦恼就微细了,当然,第八识没有贪烦恼。如果说是这个贪烦恼是跟第七意识相应,那么第七意识的贪当然是我贪了——我爱。那么这个贪跟第七意识相应的时候,这个贪心所就非常微细,“不可知执受”,不可知的境界。那么如果这个贪心所跟第六意识相应,那就非常明显粗猛;所以“系属于心”就是说,每一个心所生起的时候,它一定要系属于各自的心王,它跟随顺的这个心王在那边活动,系属于这个心王活动,有这个粗细的不同。
  
  所以因为: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叫心所。
  
  这个心王本身是一个了别性的一个总相,比如说第八识当然是异熟,第七意识的心王的功能是思量,前六识的心王当然是了境;但是同样的了境,它带动不同的心所,就有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相貌。所以心王是一个总相,是无记的。那么这个心所是内心的一种差别的相貌,差别的功能,差别的情绪,那当然就有善有恶,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心王的活动它一定有它的眷属。
  
  这个第六意识的心所,当然是全部都有,第六意识它可能会发起极大的恶念,造五逆十恶;它也可能发起真实的菩提心,修习广大的六波罗蜜,也是有可能的。这第六意识有无穷的可能性的,所以是它的心所有遍含了五十一个心所。再看第六,第六是讲这个“受俱门”:
  
  六、云“皆三受相应”者,谓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亦名捨受也。
  
  前面的“善不善俱非”,是说明第六意识因地的造业,这以下的受俱门,是说明第六意识在受用果报的情况;受用果报的情况是什么感受呢?“皆三受相应”。这个皆当然指的是整个前六识了,前六识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是三种差别的感受。
  
  我们看这个藕祖的注解:
  
  谓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亦名捨受也。
  
  “谓前六识”,这个指的是这个皆字。这是说前六转识,就是第三能变的心识,它能够领纳随顺我们心情的这个境界,也能够领纳违背我们心情的境界,或者是中庸的境界。假设这个前六识,跟我们随顺心情的境界接触,这个时候是一种乐受的出现;假设是违背我们心情的境界相接触,这个是苦受;如果是领纳非顺非违的中庸境界,这个是不苦不乐的舍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