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懋功忠表赠衣辱
第二十四章 懋功忠表赠衣辱 (第1/2页)张亮既然猜出李密心中思虑,犹豫片刻,起身行礼,说道:“明公,臣有一议,敢冒死进言。”
李密停下脚步,示意他说。
张亮就大胆进言,说道:“明公,而今河阳、太康两败,我军已失先机。兼之谣言四起,军心浮动。李善道绝非易与之辈,今其复士气正盛,我军若再顿兵管城,与之对峙,臣恐已是胜算渺茫,且危如累卵。故臣斗胆建议,当下宜当机立断,不如暂弃与他一战决胜负之念,而将主力先撤回兴洛仓。一面裁汰老弱,补充军械,重整战力;一面澄清流言,安抚士卒。然后,先图解决王世充之患,待洛阳稳固,号令统一,再北上与李善道争锋不迟!”
“荒谬!”话音未落,祖君彦奋然起身,声色俱厉,却是坚决反对张亮之议,说道,“大王,张亮之议,断不可取!今我军虽河阳、太康两战失利,小挫耳。我军主力犹存!岂可轻言撤兵兴洛?若就此撤回,不虑军心将会愈加低沉?且此举,无异於将山东、河南千里之地,拱手让与李善道!彼已据河北,若再得山东、河南,其势大成,将不可制矣!”
张亮争辩说道:“明公,祖公所忧,未免过虑。李善道纵因此而一时占据山东、河南,短日内根基却必然不稳,难以尽服人心。如此,只要明公将洛阳完全掌控在手,握朝廷之大义,持兴洛仓之粟,养我军之锐,待时机成熟,大军再北上之日,山东、河东豪杰定会争相响应。”
“无稽之谈!”祖君彦冷笑说道,“正如你言,李善道岂是等闲之辈?周文举、李公逸、綦公顺诸辈已降李善道,苗海潮诸辈也已向其输诚,所以山东、河南尚未为他尽得,实因明公今亲在管城之故也。我主力一旦撤回兴洛仓,彼必乘虚而入,席卷而据之,至时其势已成,我军再欲图之,难矣!此其一。再则,我主力精锐未损,若便就此竟撤回兴洛,亦将大有损於明公威望。纵欲借此先图王世充、掌控洛阳,只怕亦是难矣!张亮书生,误国之论!”
李密问道:“公何意也?”
祖君彦说道:“明公,臣愚见,当下之要,在於进取!雍丘目前仍在我重围之中,孟让收拢败兵,在淮阳仍可牵制二高。时下应加强对雍丘的攻势,只要攻克雍丘,局面必可逆转!”
张亮毕竟新进之臣,见祖君彦态度坚决,不敢与他强争,遂不再多言,垂首退下。
李密背着手,在堂中又踱了几步,问郑颋:“长史之意若何?”
郑颋捻着胡须,沉吟说道:“祖公与参军所言,皆有其理。臣以为,要不就先试着再打一打雍丘,若是有利,就进战,若不利,就撤回洛口仓城。”
这番话模棱两可,等於什么都没说。
李密知他不谙军旅,便转而问裴仁基,说道:“裴公有何高见?”
裴仁基思酌良久,回答说道:“明公,山东、河南之地,确不可轻弃,否则李善道势将更盛。然臣之愚见,张参军所议,亦不无道理。今汉军势锐,‘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此孙子所教,暂弃与李善道一战决胜之念,改以先图王世充,掌控洛阳,也非不可行之。
“但需三点前提:其一,管城须留重兵驻守,以遏李善道进兵洛阳,与王世充夹击我军;其二,襄城、颍川、淮阳为洛阳东南藩篱,山东、河南门户,不可失;其三,杜伏威向洛阳称臣,受封楚王,拜东道大总管,沈法兴亦上表洛阳,可以朝廷名义,令他两人出兵淮泗,逐走李善道於当地之兵,并与我淮阳之兵呼应,从而保证山东、河南不落入李善道之手。
“若此三点皆可得以落实,明公便可西还洛口,后顾无忧,进退有据。”
众人听出,裴仁基的意见倾向於张亮,但也不与张亮完全相类。他的建议,简言之,可用“战略收缩”来概括,但与张亮的简单撤退不同,而是有条件的固守与牵制。
李密走到墙壁上挂着的舆图前,凝视良久,又问堂中另外一人:“懋功,卿何意也?”
却原来徐世绩也在堂中。只是他一直没有开口。
这会儿被李密点名,他不能再不开口了,赶忙起身,叉手为礼,姿态恭谨,说道:“敢回明公问话,臣以为,裴公所言老成持重,然祖公之议,臣亦深以为然。河阳、太康两役,虽然不利,只是小挫,仅伤我军皮毛,未动根本。若此际贸然撤退,恐士气崩沮,再难收拾。
“雍丘此处,一则我军围攻已久,王公自率援兵到后,猛攻不辍,料之当下雍丘守军必已疲惫,再加把劲,也许就能攻下,战场态势对我有利;二则雍丘的地形也对我有利,李善道若敢大举来援,我军正可借助地利,将其大败,或至少予以重创。
“故臣以为,现在宜当加大对雍丘的攻势。臣愿领本部兵,往助王公,为大王夺取此城!”
李密深深地看了徐世绩一眼。
徐世绩态度恭顺,话似真心,可他究竟是真的赞成祖君彦之议,是真的主战,还是因为与李善道的关系,怕自己猜忌,为避嫌而故作主战姿态?
他点了点头,叫徐世绩坐下,再次面对地图,陷入了思索。
堂中安静了好一会儿,最终,李密做出了决断,说道:“有孝朗坐镇洛口,王世充纵有异动,不足忧也。我大军倾巢而至管城,若因河阳、太康两挫,便仓促撤回,非但士气坠地,亦将为洛阳所轻!撤兵洛口之议,不可用也。祖公之议,可用!便加大对雍丘攻势,倒要看看能否逼李善道出来!”顿了下,再次看向徐世绩,说道,“然增兵雍丘之事,杀鸡焉用牛刀?懋功乃吾大将,不可轻动。便遣张仁则为将,率兵五千,增援伯当!”
针对河阳、太康两败之后的对策,做出了继续与李善道对峙的决断之后,李密综合诸人意见,又说道,“关於谣言此事,则便依参军之策,即日起,各部须着力平息。裴公所提之令杜伏威、沈法兴北进之策,亦甚佳,我即上书朝廷,请旨办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