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战区机关2
第811章 战区机关2 (第2/2页)3.情报与侦察处(50人):通过网络侦听、电磁信号截获等手段获取敌情;分析敌方网络架构和电子战弱点,为攻防提供情报支持;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筛选高价值目标(如敌方指挥节点)。
4.技术研发处(50人):研发网络战与电子战新技术(如量子通信抗干扰、AI驱动的网络攻击算法);测试新型装备的战场适用性(如无人机搭载电子战模块);与军工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关键技术。
5.装备保障处(50人):维护网络战设备(如网络渗透平台)、电子战装备(如干扰机);战时快速修复受损系统,确保技术装备持续作战能力;管理战区网络与电子战装备的标准化和兼容性。
6.信息安全处(50人):制定网络安全防护标准和加密通信协议;监控内部网络数据流动,防范内部泄密或恶意攻击;组织“红蓝对抗”演练,检验系统抗攻击能力。
7.联合作战协调处(50人):与战区陆、海、空、火箭军部队对接,提供网络与电子战支援;制定跨军种协同规则(如电子静默时段、频谱共享机制);在登陆作战中协调电子干扰掩护部队抢滩。
8.军民融合支援组(50人):动员地方网络安全企业参与国防行动(如漏洞挖掘、应急响应);战时征用民用通信设施辅助电子战(如利用5G基站增强干扰范围)。
八、战略规划局(450人)
是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中的核心智囊机构,负责统筹战区长期战略研究、兵力部署规划、战场建设及未来战争形态预判。
1.战略研究处(50人):分析国际安全环境与战区战略方向潜在威胁;研究大国军事博弈趋势;制定战区中长期(5-10年)战略发展报告。
2.兵力规划处(50人):统筹战区陆、海、空、火箭军等军种的兵力结构与规模优化;规划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如无人作战集群、天基系统);协调军种间资源配置(如将陆军远程火力与海军陆战队整合为跨域打击群)。
3.战场建设处(50人):设计战区战场基础设施(如岛屿基地、地下指挥所、预置弹药库);推动智能化战场建设(如部署传感器网络、无人哨所);制定战场环境保护与伪装方案。
4.政策分析处(50人):解读军事战略方针,转化为战区具体政策;研究国际法与国际规则对军事行动的约束制定战区涉外军事行动准则(如护航、联合演习)。
5.风险评估与应对处(50人):识别战区战略脆弱点(如能源通道安全、信息链依赖);制定应急预案(如台海冲突中的域外干预应对);组织跨部门风险评估推演(如网络战导致指挥系统瘫痪)。
6.数据与分析中心(50人):整合战区情报、地理、气象等多源数据,构建“战略数字沙盘”;利用大数据与AI分析战场态势演化规律;管理战区级战略数据库(如敌方兵力部署模型)。
7.新兴技术研究处(50人):评估颠覆性技术(如量子计算、高超声速武器)对战区战略的影响;制定技术转化路径(如将AI算法嵌入指挥决策链);协调军民科技合作项目(如商业卫星用于军事侦察)。
8.联合作战规划处(50人):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作战计划;协调军种间联合作战规则(如空海一体战、跨域火力协同);对接战区联合参谋部,确保战略与战役层衔接。
9.国际合作与安全事务处(50人):参与战区周边多边安全对话;制定对外军事合作框架;管理非传统安全事务(如反恐、护航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