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年方八岁,被仓促拉出登基称帝! > 第一百零八章 正轨(1)

第一百零八章 正轨(1)

第一百零八章 正轨(1) (第1/2页)

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掌执行,这构成了大虞中枢的顶层权力,以皇权为核心,三省各揽一摊,相互制衡,以此实现从上至下的统治,为避免一些事出现,在三省之外另设内侍省、秘书省,一个负责内廷诸事,一个负责内外衔接,如此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完美的运转体制。
  
  但在实际的运转与操作下,在所难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事,其中问题最大的,莫过于公器私用、以权谋私、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这类现状,如何确保这一体制不沦为形式,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与震慑,故而就有了御史台。
  
  对大虞这套体制充分了解与掌控后,楚凌对那位素未谋面的虞太祖,是带有敬佩与尊重的。
  
  这世上不存在一项制度或政策,能够完美解决所有问题,因为问题或矛盾或许相似,但所处的环境或大势有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思路或方式来解决,照本宣科的做法,无疑是最蠢笨的。
  
  也是这样,楚凌知道在太祖朝后期,为什么会兴起一应大案,以此逮捕处决了众多的群体。
  
  这些大案背后暗藏的深意太多了。
  
  有对中枢有司相互算计,相互掣肘,相互推诿的不满。
  
  有对地方所滋种种弊病的震怒。
  
  有对结党营私、侵占社稷的愤怒。
  
  有对权力交替、国祚传承的担忧。
  
  有对……
  
  种种想法与情绪下,使虞太祖做了很多事,经历过乱世的残酷与不公,虞太祖深知社稷延续的不易,尤其是将帝位传承给下一代,如果敢出现任何差池,大虞就可能成为短命王朝,这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反倒是从二世传至三世,即便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弊政,但最起码不会威胁到国祚传承了。
  
  因为大虞深入人心了。
  
  所以三世之后的帝王,虽或有昏庸、懈怠、荒淫之行,却难有亡国之危,除非天时地利人和皆尽失,否则国祚尚可绵延。
  
  故而按虞太祖所想,作为开国天子的他,要做的就是开拓,这种开拓不止局限于疆域方面,更是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层面,待他驾崩后交到他的嫡长手中,那就是巩固了。
  
  事实上大虞的轨迹,正是按着虞太祖所想在运转,太宗文皇帝继位之后,所做的种种为大虞积攒了浑厚根基,但太宗文皇帝没有遗憾吗?
  
  当然有。
  
  而且这份遗憾极深。
  
  对外开拓,没有像太祖朝时那样大开大合,但在太宗的内心深处,是渴望对外发动战争的。
  
  只是太宗太过理性了,他知道一旦开启对外战事,便意味着要有大批精锐战死,会消耗着大虞宝贵的国力,还有他精心呵护的发展势头。
  
  所以太宗最终选择了忍耐与积蓄,将重心放在对内治理、民生恢复等方面。
  
  韩青以贼配军身份,一步步在北疆崛起,最终成为大虞在太宗朝新晋勋贵,这是太宗文皇帝精心布下的局,当然这也与韩青真有本事密不可分。
  
  韩青成为新晋勋贵,这刺激与激励不知多少中低层将校及底层将士,这叫他们看到了希望与晋升的可能。
  
  与此同时,别看在老牌勋贵中,有一些人对韩青很是瞧不上,甚至暗中行掣肘、排挤等事,但一个事实却摆在面前,即在太宗一朝中,有不少人觉得天子定会对外扩张,只是眼下的时机还不到。
  
  军中的情绪与斗志,被太宗文皇帝掌控的极好,这使得太宗处于超然地位上,解决不少太祖朝遗留下的问题,当然也有部分被太宗选择搁置下来,或许太宗知太祖做的是有问题的,但是太宗却不能说太祖半点不是。
  
  太宗选择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既避免了与老臣之间的直接冲突,又以坚定的姿态逐步推动他所想的变革。
  
  这种隐忍与克制,体现出太宗文皇帝难得可贵之处。
  
  太宗不急于求成,却步步为营,这种沉稳与深谋,奠定了大虞长治久安的根基,使大虞真正深入人心了。
  
  太宗是大虞承前启后、至关重要的关键所在,正因这样,太宗虽说没有在任期间开疆拓土,但威望却是不逊于太祖高皇帝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
  
  大虞的权力交接棒,如今递到了楚凌手中,对于太祖、太宗、宣宗三朝种种,即便是很短暂的宣宗一朝,楚凌需理顺清主体脉络,弄清历朝主次矛盾,继而在解决现实所遇种种麻烦及冲突下,一点点将他所谋的种种推行起来。
  
  中书省、门下省有存在的必要,且不是束于高楼的那种,要真正能发挥出其应尽的职责与使命。
  
  也是这样,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权责必须进一步细化,尚书省要具备更高的权利,以此督促着六部,甚至多数监、寺、署等中枢有司高效运转,避免出现权责不明、推诿扯皮的情况。
  
  政治、军事、律法、经济、文化等层面进行全面改革,是正统一朝必须做好的事,但这其中彼此牵扯、彼此联系的太深了,楚凌需要以他超高的智慧、城府、决断、眼界来一点点推动,最终形成他所构想的权力运转体制。
  
  这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权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在无数道路或可能中,楚凌偏选了条最难走的,可对楚凌而言这才有意思,他向来不惧挑战,真要没有难度,楚凌反倒觉得太过无趣了。
  
  “中书,门下两省,看来要有大调整了。”
  
  皇城,尚书省。
  
  正堂内。
  
  萧靖在得知中书省发生的事,怔怔入神了许久,手中还拿着一封公函,在萧云逸惊诧注视下,过了许久,这才悠悠开口道。
  
  萧靖的目光落在公函上,只是眼神却闪烁着异样光芒。
  
  “老爷,您这是何意?”
  
  萧云逸满是不解,看向萧靖说道。
  
  这段时日的风起云涌,中书省、门下省皆受到不小波及,而时任平章政事的张洪,是写了一份奏疏,还是关于十六道主副考官之事,按制这转到了门下省这边,如果没有任何状况的话,就会按制呈递到御前那边。
  
  萧云逸不明白,为何自家老爷对此事会有此反应?
  
  再一个,举荐主副考官一事,这不是应礼部打头吗?
  
  中书省是也有这权力,可这也只是在表面罢了。
  
  真正的应该是先礼部举荐,再由尚书省转递到中书省去,可现在这流程明显是越权了啊,这……
  
  “你不懂。”
  
  萧靖轻叹一声道,也没有再多说别的。
  
  然在心中,萧靖却在思量一件事。
  
  张洪的奏疏,转到门下省那边,多半是那位接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