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宁与袁术,勿与张氏
第一百七十章宁与袁术,勿与张氏 (第2/2页)安慰之语或许是听多了,袁绍无任何感觉,说道:“我今召二位前来,便是商议储君之事,不知二君可有见解?”
淳于琼少与袁绍商议立储之事,今听袁绍立储之语,毫不犹豫说道:“一切以殿下为主,琼有遵守殿下之令。”
逢纪虽打算谋立袁尚,但今怎敢当着袁绍的面讲,于是在袁绍的注视下,恭敬说道:“大公子贤良礼下,有仁爱之心,纪以为大公子可为储君!”
见逢纪识趣放弃袁尚,袁绍欣慰点头,说道:“我与公图之意相同,袁谭礼贤下士,有贤者之风。今我百年之后,可让大公子继我大位。”
“臣无异议!”
“殿下英明!”
二人低眉应和道。
“那劳二位为我拟写文书,一封传达于下,言我病逝,则以大公子为储君;另一封上报于袁术,让他下诏册封大公子为齐王。”袁绍说道。
“遵命!”
为袁绍撰写文书者,常为广陵人陈琳。但撰写机密之事,则是由逢纪所书。而今拟写遗令,自然由逢纪书写。
逢纪坐于案几前,持笔而书遗令与奏疏,未及两封文书便成,后上呈于袁绍。
袁绍扫了几眼,见诏书无纰漏,遂说道:“传令于大公子,让他速至大营主持军务。遗令由你二人保管,今后好生辅佐大公子。”
“诺!”
淳于琼念及孟岱,脸色不太好看,但却不敢多说,只能恭敬作揖。
“稍后,你二人命高刺史至大帐,我有要事叮嘱!”袁绍吩咐道。
“诺!”
袁绍声音愈发小声,神情虚弱,故与二人聊了几句,便让二人退下。
出大帐时,逢纪笑容满面,邀淳于琼至偏帐议事。
“逢先生邀我至此,不知是为何意?”淳于琼问道。
逢纪神情严肃,问道:“殿下病情危急,今诏书、遗令尽在你我之手。欲定储君,在将军与纪之口,不知将军意下何如?”
经历过东汉政变的淳于琼岂会不懂逢纪之意,脸色大惊,说道:“殿下欲立大公子为储,你我受殿下之恩,当顺服君意,岂能做主?”
逢纪不紧不慢说,说道:“将军与孟岱有仇,若大公子继任为王,孟岱必受重用。彼时将军必受孟岱构陷,而后难得善终。今三公子聪明英武,殿下深爱之,故可以为嗣。愿将军深思熟虑。”
淳于琼皱眉苦思,他得知袁谭为储君后,甚是担心孟岱上位的报复,毕竟孟岱之前整治军纪之事可是令人畏惧。
见淳于琼不语,逢纪补充说道:“三公子如能继位,将会厚待将军。国相与大将军无人任职,将军可二选一也!”
袁绍虽说称王,但却没大规模安置百官,而是忙于与张虞的作战。所谓的丞相与大将军之位被袁绍空置,而今袁谭或是袁尚上位,必然要大规模委任众人,以便赢得众人支持。
考虑良久之后,淳于琼微动嘴唇,说道:“今殿下欲召高干,恐会涉及立储之事。”
见状,逢纪便知淳于琼心动了,说道:“传令之事在将军,言张虞益兵新城,高干不敢甚离,便能搪塞殿下。观殿下病情,病逝仅在一两日之间。今拟改奏疏,令袁术册封三公子为齐王,则人心尽数归服。”
淳于琼内心激烈斗争许久,终于答应道:“琼不敢受国相之位,先生可领之。琼能得车骑将军位,我便是知足尔!”
“善!”
逢纪笑眯眯说道:“我与将军共见三公子,商议后续密事。”
“劳先生引路!”
在逢纪的利诱下,淳于琼选择了拥护袁尚为储君。
而在逢纪与淳于琼二人的联手下,册封袁谭为储君的诏书被篡改为袁尚,而召袁谭、高干至大军的候骑被淳于琼拦截,二人遂不知袁绍病逝将亡之消息。
是夜(七月二十六日),袁绍自觉岁寿将尽,迟迟不见高干,急遣人传唤。
“高干何在?”
“殿下,张虞益兵新城,遣兵急攻营垒,今高刺史不敢远离,特向殿下告罪,言事平则拜见!”淳于琼说道。
袁绍强忍痛苦,靠一口气坚持。而袁尚服侍左右。
至次日,袁绍心怀不甘,喃喃说道:“恨不听田元皓之策,趁机张虞西征陇右而灭之!”
“平原!”
“高唐!”
袁绍念起二地名,便咳血数口,悲声道:“天意在张不成?”
“父亲!”袁尚扶住袁绍摇摇欲坠的身子。
袁绍睁大双眼,用力抓住袁尚的胳膊,竭声道:“务必与兄长齐心,共御张虞,收复冀州。事若不成,南投袁术,再破张虞。袁术得天下,是为袁氏之天下;张氏得天下,是令袁氏消亡尔!”
说着,声音戛然而止,袁绍不甘心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