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未在军中,朕却知必灭孙蜀(3/3)
第二百七十五章 未在军中,朕却知必灭孙蜀(3/3) (第1/2页)孙权纳法正之策,令徐琨率军先往梓潼,与孙贲汇合,驻剑阁以御唐军。又命吴景、孙河率兵北驻阆中,防唐军从米仓道南下。
时为令唐人难以专心南征,孙权令费观出使刘备、曹操二家,求二家北伐以牵制敌军。
春三月,两家大军各自云集,战事一触即发之时,在长安坐镇的张虞带百官籍田,以来劝农耕作。
长安城外的田里,张虞粗衣麻裳模样,持鞭驱牛耕田。年纪稍长皇子同在田中耕作。皇帝、太子皆认真籍田,随行文武又岂敢看戏,遂都在田里泡着。
有牛代耕,张虞在老农的指点下,不一会便耕完一亩田。之后在皇子、官员的帮助下,很快完成了插秧工作。
树荫下,张虞与左右席地而坐,指着田亩闲谈。
“一家无牛代力,一岁仅能耕四十亩旱田;一户有牛代役,一岁能耕百亩旱田。若是水田,有无牛者差有三倍。”左扶风司马芝说道:“故一家之幸事,有田百亩,妻儿双全,有牛代耕!”
张虞看向杜畿,问道:“卿可知耕牛之数?”
杜畿迟疑说道:“恕臣治政有失,不知国家民众耕牛之数。然依臣所粗知,北疆去岁输牛入中国,盖有万余头牛另有上千头骆驼,然牛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以此而观之,中原百姓急缺耕牛。”
之前张虞大力引进骆驼,并在并州发展出骆驼耕作的习惯,但骆驼并未普及开,一者骆驼数量少,二者牛更合适农耕。
天下厮杀了十余年,耕牛因能作为口粮,故其数据与人口同时下降。因此中国州郡除了缺人口外,便是缺耕牛。如之前所言,如果家家户户有耕牛,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张虞谓左右说道:“朕虽准民众经商,但却未忘农为立国之本。天下太平,乃朕心中一愿。及华夏一统,百姓有田可耕,耕有牛代力,乃朕又一心愿。”
“陛下仁德爱民,实乃百姓之幸事!”众人恭惟道。
张虞摆了摆手,问道:“爱民当落实于民。今耕牛匮乏,诸君有何见解?”
“太仆执掌国之畜牧,今下何在?!”
“臣在!”
人群中张济趋步出列,拱手说道:“禀陛下,欲广丰耕牛,臣以为重于牧养。西北、河套水草肥沃,盛产牛马之地。今天下耕牛引进,多赖胡人牧民饲养,再售卖于中国。故不如复秦之旧制,设立牧场,专门饲养耕牛。”
“另秦川牛、白河牛素来闻名于世,今陛下欲设牧场,可在关中、南阳设立,并与陇、代、幽并重。专心牧养之下,数十年之后,耕牛当盛行于中国。”
秦国商鞅变法能成功,除了君臣上下的齐心,另与秦国盛产耕牛有关。中国北方以黄牛为主,而黄牛出产地分布在齐鲁、关中、南阳与农牧交接区。关中生产的秦川牛易于饲养,力役能力强,属于是非常优质的耕牛。
秦国商鞅变法时,专门为牛设立机构,如太厩、中厩、宫厩等,另有牛长、皂者等职位,专门负责耕牛饲养,及一系列法规考核饲养情况。昔崔钧在西河郡培育的西河牛便是秦川牛。
至于白河牛,顾名思义生活在南阳白河的黄牛,因体大力强,行走快速,适应性强而著名。南阳郡能在两汉崛起,并在后续历代中兴盛不衰,除了地理位置外,便是与盛产的白河牛有很大关系。
刘秀起兵之初,所骑之牛大概便是白河牛。
张虞问道:“丞相与尚书令有何见解?”
“陛下,设立牧场饲养耕牛可行,但臣以为我朝或可借机推行牛籍制。”
杜畿说道:“令地方郡县稽查辖区耕牛数目,载牛色、牙龄于案牍,标印记于牛身,以便有迹可循。依人籍记耕牛,岁岁可知耕牛之变化。另凭人籍与牛籍对照,可知人牛比!”
“丞相以为如何?”张虞满意点头,问道。
“杜令君博识广学,今设牛牧监及牛籍制,臣以为可行!”钟繇说道。
为耕牛上户籍比人上户籍更简单,人或许会涉及赋税,而牛不涉及征税环节。
张虞说道:“朕闻江南以刀耕火种为生,寡有牛耕之事。而江南如欲富庶,非丰富耕牛不可。故设牛牧监,及行牛籍制,需为江南而思虑,以备不时之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