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洛阳之约
第三百一十九章洛阳之约 (第2/2页)“是何技法?”张虞饶有兴趣,问道。
“禀陛下,荆州动乱时,有南阳逃民至洛阳入籍,其善种田,秋种宿麦,春种水稻,一岁二收,时乡人惊奇之,吏上报于我!”
郭援指着旱田,说道:“仆招问之,知其技艺精妙,稻麦一岁二收,胜过河北二岁三收。故援出重金求问技艺,并征辟为吏,专授农技于百姓。首年时,三百家百姓从习之;次年时,三百家百姓纳赋而有余,家家皆有余粮!”
“去岁时,援令尹内百姓习种,百姓无不大收,府库为之充盈。今岁,援广抄檄文,如有河南人愿归乡,二户得一牛,半户得半牛。故至八月时,河南尹得民一千余家,臣皆授田安顿。”
稻麦轮耕是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的关键因素,东汉时期因农业技术发展,南阳因位于南北交际地带,因此率先出现了稻麦轮耕技术。
五胡乱华时期,衣冠南渡带去了种植小麦的风气,且因小冰河时期的气候不稳定,南朝统治者推广小麦种植。
唐朝时期,随着南方土地开垦,人口渐渐滋生,南方耕作田亩虽不及北方田亩多,但经济水平却与北方相等。
北宋时期,因五代十国的北方战乱,及黄河三易带来的影响,最终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今稻麦轮耕技术传至洛阳不稀奇,毕竟南阳与洛阳毗邻,且洛阳为盆地地形,具有种植水稻的基础。
“父皇,稻麦耕作宜当推及天下!”
三皇子张漳立即发现稻麦耕作蕴含的巨大潜力,说道:“昔中国一岁一熟,河北因宿麦而两岁三熟。南土一岁一熟,以稻米为食,而若在荆楚种宿麦,则一岁二熟。河北与南土相较,二岁差一熟,百姓所得岂不更多?”
“嗯!”
张虞点了点头,赞同说道:“卿有慧眼能识农技之妙,此法推及天下,凡能种水稻者,便能种宿麦,此将大利天下。卿稍后整理为文书,上报于尚书台。”
“诺!”
郭援喜上眉梢,应道。
说着,张虞看向张漳,问道:“小子少经农事,岂会知耕作之法?”
“回父皇!”
张漳扬起清秀的面孔,拱手说道:“漳私谒先生时,见先生独自耕作,便上前为其代劳。先生便教授儿农学,讲述宿麦之重。时河北大水,武帝恐关东百姓无食生变,遣使东出传授耕作之术,并令关东百姓种植宿麦。河北广种宿麦,因产出胜往时,河北渐比关西富庶。”
“况儿闻南土多山水,稻种于水,令麦种于山,旱水田亩互相不干扰,并错时耕作。故漳以为如令宿麦入南土,配水稻耕作,岂不反胜河北?”
“漳儿见解有度,赐蜀锦五十匹,令人告知郦妃!”
张虞大叹三子张漳聪慧,这种举一反三的见解能力,不仅超出同龄人,更比某些大臣看得更远。因众皇子皆在,张虞不好太过夸耀张漳,仅简单夸奖几句,并予赏赐。
“谢父皇!”张漳笑道。
郭援应和道:“三皇子见解出众,当有陛下之风!”
相比郭援称赞,贾诩、郭图等近侍虽默不作声,但内心所思不足向外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