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 压箱底的绣片
第七百九十二章 压箱底的绣片 (第2/2页)最上面一块是民国时期的“百子图”枕顶绣,巴掌大的布面上,十几个孩童或嬉闹、或扑蝶,眉眼用细如发丝的“打籽绣”勾勒,颗颗籽珠饱满圆润,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旁边一块是清代的“凤穿牡丹”裙裾绣,凤凰的尾羽用“盘金绣”技法,金线缠绕着真丝,层层叠叠,连羽毛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还有几块江南水乡题材的绣片,乌篷船的船篷用“虚实针”绣制,远看如水墨画般晕染,近看却能看清每一针的走向,船桨划过水面的涟漪,都用淡蓝色丝线绣出,仿佛下一秒就要泛起波澜。
徐佳莹屏住呼吸,伸出手指轻轻拂过“百子图”绣片,指尖能感受到籽珠的凸起与丝线的细腻。
她拿起一块“蝶恋花”绣片,绣片上的蝴蝶翅膀用“散套针”层层叠绣,从浅粉到深紫的渐变自然得如同真蝶振翅,连翅膀上的脉络都用“施针”细细勾勒,阳光透过绣片,能看到丝线交织的细微孔隙。
“姨婆,这是什么针法?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精致的绣活。”徐佳莹的声音里满是惊叹。
姨婆凑过来,指着绣片边缘的针脚解释:“这是‘虚实乱针绣’,是苏绣里的绝技,现在会这种针法的人两只手都数得过来。当年你外婆为了学这个,在苏州的绣坊里当了三年学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习,手指被针扎破了好多次,伤口好了又扎,最后指尖都结了厚厚的茧子。”
她轻轻捏住绣片的一角,“你看这针脚,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每一针都跟着花和蝴蝶的纹理走,顺着轮廓绣,才能绣出这种立体的质感,就像把真的蝴蝶钉在了布上。”
第二只木箱打开时,徐佳莹的目光瞬间被里面的刺绣工具吸引。
竹制的绣绷有大有小,最小的只有巴掌大,是当年绣枕顶、手帕用的,最大的直径足有一米,边框上还留着当年固定门帘布的痕迹。
几捆丝线装在青花瓷罐里,瓷罐上印着“景德镇制”的字样,丝线颜色从正红、靛蓝到牙白、鹅黄,足足有几十种,虽历经数十年,依旧鲜亮如初,没有丝毫褪色。
“这是‘花线’,”姨婆拿起一缕红色丝线,对着阳光举起,丝线泛着珍珠般的光泽,“用江南的桑蚕丝捻成,一根丝线还能分成八丝,绣细活的时候,要把丝线分到最细,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才精致。”
“不像现在的化学线,看着亮,却没有这种温润的质感,洗几次就会掉色。”
她又从箱底拿出一把银制的绣花针,针身细如发丝,针尖却格外锋利,“这是老银匠打的银针,比普通钢针软,不容易扎破丝线,绣‘打籽绣’‘盘金绣’的时候最好用,钢针太硬,容易把金线勾断。”
徐佳莹的指尖轻轻划过丝线,又摸了摸冰凉的银针,忽然抬头看着姨婆,眼神里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