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 第四百五十六章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全书完!)

第四百五十六章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全书完!)

第四百五十六章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全书完!) (第1/2页)

洪武四年春,汴梁城的残雪尚未完全消融,却已被筹备登基大典的火热气氛驱散殆尽。
  
  工匠们日夜赶工修缮城墙,朱漆重新刷上斑驳的城砖,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城门上方,新刻的“中都”匾额由百位壮汉合力吊起,金粉勾勒的字迹在风中折射出万千光芒,仿佛预示着新朝的辉煌。
  
  护城河上,二十四艘画舫载着乐师,船头雕刻的龙首吞吐彩绸,正演练着明日的迎宾曲目。
  
  天命所归的华章大典当日,五更鼓响,中都城的朱雀大街早已戒严。
  
  三丈高的朱红幡旗沿着御道排开,每面旗上都绣着玄色火焰纹,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百姓们裹着粗布棉衣,天不亮便挤在街道两侧,脖子上挂着自制的红绸,踮脚张望。
  
  有老秀才捋着胡须对旁人讲解:“此乃火德承运之兆,太祖取‘大明’为国号,正是应了这火德兴旺!”
  
  卯时三刻,三十六名金甲武士抬着九龙沉香辇缓缓驶出皇宫。
  
  苏允端坐在辇中,玄色龙袍上金线绣的十二章纹随着动作微微起伏,冕旒下的面容沉静如水,唯有眼中跳动的火焰泄露了内心的波澜。
  
  辇驾经过之处,百姓们纷纷跪倒,山呼“万岁”的声浪从朱雀门一路漫到南郊祭坛。
  
  祭坛之上,九层白玉阶泛着冷光。
  
  苏允踏着六十四名童子撒下的玫瑰花瓣拾级而上,腰间的螭纹玉佩与石阶碰撞出清越声响。
  
  司礼太监尖细的嗓音划破长空:“吉时已到——祭天!”
  
  顿时,三百名乐师奏响黄钟大吕,编钟、编磬的声音混着埙乐,仿佛九霄云外传来的仙音。
  
  苏允接过祭司递来的玉璧,对着苍天三拜九叩,每一次俯身,都能听见身后十万军民屏住呼吸的寂静。
  
  当他展开金丝镶边的祭文,念出“今承天命,肇基大明”时,祭坛四周突然腾起八道焰火,直冲云霄,将他的身影映得如同天神。
  
  君臣相得的盛典登基次日,紫宸殿内的论功行赏大典更显肃穆。
  
  殿内二十四根盘龙柱裹着红绸,御座上方新悬的“正大光明”匾额墨迹未干。
  
  苏允手持镶玉金册,目光扫过阶下群臣。
  
  首排武将中,章楶的左腿还绑着渗血的绷带——那是雁门关伏击战时,为掩护主力撤退被流矢所伤。
  
  当苏允亲手将“镇国公”金印按在他掌心时,这位沙场老将的虎目竟泛起泪光:“老臣这条命,本就是陛下给的!”
  
  文臣队列里,吕惠卿捧着“文渊阁大学士”的委任状,手指微微发颤。
  
  他曾是前宋宰相,因党争被贬,如今却被苏允委以中枢重任。
  
  “陛下不计前嫌,惠卿定当以死相报!”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惊起梁间栖息的白鸽。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苏过,这位少年将军身着玄铁软甲,接过“征虏将军”虎符时,突然单膝跪地:“请陛下赐战!末将愿为前驱,踏平漠北!”
  
  苏允亲手将他扶起,目光对视间,传递着超越君臣的信任。
  
  新政推行的宏图论功行赏后,新政如春风般席卷天下。
  
  户部衙门连夜赶印《均田令》,黄纸黑字张贴在各州县衙门。
  
  在应天府,老吏们架起高台,当众焚毁前朝的税册,火焰中“折变”“和籴”等字眼扭曲变形,百姓们拍手称快。
  
  更有甚者,将写有“官家圣明”的布条系在牛尾,牵着牛在田间来回奔走,庆祝从此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土地。
  
  讲武堂设在原宋都校场,每日寅时,便有号角声刺破晨雾。
  
  苏允亲自题写的“止戈为武”匾额下,年轻的将领们学习沙盘推演、火器使用。
  
  一次演练中,学员们用改良后的“一窝蜂”火箭成功摧毁模拟敌营,观战的苏允抚掌大笑:“有此强军,何愁四海不宁!”
  
  文渊阁内,数十名文士日夜整理典籍,平子澄主持编纂的《大明会典》,将蜀中试行的保甲制度、西北的茶马互市规则一一收录,为新朝立法奠定根基。
  
  国书外交的博弈外交方面,苏允的策略刚柔并济。
  
  出使吐蕃的使团携带了精美的蜀锦、茶叶,以及能在高原烧制陶器的工匠。
  
  当使团首领将苏允的亲笔信递交给吐蕃赞普时,信中“愿开茶马古道,共兴商旅”的提议,让赞普摩挲着信纸久久不语。
  
  而面对北遁的辽国残部,使者的国书措辞凌厉:“若执迷不悟,朕当亲率静塞军,踏平漠北!”
  
  同时,苏允暗中命王舜臣在边境增兵,铁骑扬起的尘烟数十里外可见,迫使辽国残部不得不遣使求和。
  
  缅怀先贤的仁政在安定民生上,苏允率先垂范。
  
  王安石的祠堂前,他脱下龙袍,换上素服,亲手将“国之干城”牌位安放在神龛。
  
  “若王公在世,这天下何至于走弯路?”他对着牌位长叹,随行的大臣无不动容。
  
  当苏允在中都的龙椅上俯瞰万里山河时,长江南岸的临安城却陷入一片压抑的阴霾。
  
  赵煦驾崩的噩耗传来不过三日,太庙的铜钟便撞出沉闷回响,赵氏宗亲与群臣在灵前争执不下,最终推出年仅十二岁的赵昺为帝,仓促组建起南宋小朝廷。
  
  新帝登基那日,临安城的天空飘着细雨,龙袍宽大的下摆拖过湿漉漉的青石板,仿佛预示着这个偏安政权飘摇的命运。
  
  苏允摩挲着案头的《舆地图》,长江天堑在他指尖蜿蜒。“传章楶、郑朝宗进宫。”
  
  他掷下朱砂笔,墨迹在江南版图上晕染开来。
  
  次日清晨,讲武堂的沙盘前,两位将领盯着临安城的微缩模型。章楶抚着胡须道:“长江虽险,然北岸采石矶、瓜洲渡皆有旧宋水师营寨,可先取之以为跳板。”
  
  郑朝宗却指着鄱阳湖方向:“末将愿领三万精骑绕道江西,截断其粮道,使其首尾难顾。”
  
  苏允点头,眼中闪过寒光:“双管齐下,朕要让这偏安朝廷,再无喘息之机。”
  
  消息传到临安,南宋朝堂炸开了锅。
  
  南宋丞相抱着年幼的皇帝,望着满朝慌乱的大臣,猛地将笏板砸在丹墀上:“当年绍圣耻未雪,如今岂容北虏再犯!”
  
  他紧急调遣大将统领水师,在长江布下连环锁江阵;
  
  又征发江南百姓加固城墙,临安城外十里内的树木被砍伐殆尽,化作拒马与滚木。
  
  但粮仓里的存粮只够三月之需,户部尚书捧着账册的手不停颤抖:“相公,若不能打通漕运,军心恐.”
  
  洪武五年春,大明攻宋之战正式打响。
  
  章楶的东路军如离弦之箭直扑采石矶,改良后的“火龙出水”火器在江面呼啸而过,将南宋水师的楼船烧得通体透亮。
  
  守将牛富率死士驾着装满火药的小船突围,却被明军的火铳队打成筛子。
  
  当“明”字大旗插上矶头时,江水已被染成赤红。
  
  与此同时,郑朝宗的骑兵神出鬼没,在江西连破七座粮仓,截断了临安的生命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