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凯撒(二合一)
第395章:凯撒(二合一) (第1/2页)“王氏不愧为我大秦名门。”
“每次出使,都成就不凡啊……”
当疲惫的马略带着自己的亲信家属,在秦国的玉壁城中安顿下来后,郡守招待起了在这次行动中,立下大功的使者王宏。
他是秦国王氏的子孙,
按照辈分,应当算仍然在世,正在埃及那边当国主的王盛的侄孙儿。
在家族前辈的示范下,王宏成年后便接过使节,替秦国出使四方。
“还是比不过使君的才能。”
面对郡守的夸赞,王宏只是从容一笑,“使君出使中原,被扣押多年,不仅未损我国颜面,还集三国之力,同编《大典》……这着实让我等晚辈倾慕。”
《大典》,是北地郡守当年作为使者出使汉朝时,跟夏使、汉官们,以及太多不愿透露姓名的热心肠文人一同编修出来的巨著。
这本书追溯古今,将诸夏发展至今的种种文明成果,都载入其中。
成书之时,它的体量连整座使馆都装不下。
有四方的儒生过来请求翻阅这部崭新的典籍,然后就赞叹着说:
“从今以后,儒家所说的经典,要从六经变成七经了。”
也正因为此,
《大典》并没有在其书名之前,再冠以其他,就像《诗》《书》《礼》那样,被人直呼为《典》,以示其无与伦比的地位。
当秦夏的使者要携带抄录好的《大典》离开的时候,都得使用好几辆车,才可以将这些书册全部装好。
也许是上天眷顾,
在那漫长的回程途中,虽然难免遭到风霜和蛮夷的侵扰,但《大典》却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得以被完整的带回秦国。
秦国的君臣听了这件事,一方面感慨汉朝皇帝的确宽容,竟然允许自家使者在他眼皮底下做这样博取名望的事情;
一方面也为了展示自己对文教之事的重视,大手一挥,下令在安都城中修建起了新的藏书室,专门用来呈放《大典》。
这让郡守的声名,也得以传播到秦国的各地,成为许多学者文人所推崇的“贤人”。
而对郡守本人来说,这也的确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功绩。
“这是过去的事情了。”
老迈的郡守抚摸着自己的胡须,先是谦虚的笑了笑,然后对王宏说,“眼下,还是跟罗马作战的事情重要。”
罗马虽然内斗已久,政局动荡,但其国中,也并非全是庸碌无能之辈。
起码苏拉在久寻马略这个死敌,却无法探知到他的踪迹时,很容易就能猜出,是秦国在背后,对马略伸出了援助的黑手。
而秦罗之间,积累的仇怨也有不少,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转移国中的矛盾,
苏拉一定会想办法跟秦国对抗!
“我早已向安都发去急递,告知罗马内乱之事。”
“以陛下的果决明断,如今当使西陇整修好了舰船,清点好了士卒,准备配合北地的行动。”
“你这段日子,且先留在玉壁。”
郡守对王宏如此说道,“你在罗马生活了许多年,对他们的情况很是了解,到时候还需要你多多为我分析战况,好使我军能稳操胜券,一展雄风。”
“这个自然!”
……
随后不久,
苏拉率军进攻本都王国的消息出来,后者的使者也跑到玉壁,请求秦国这个宗主国出兵相助。
郡守很快点兵点将,让自己的义子先行一步,率领由色雷斯人组建的兵团南下本都,助其抵抗苏拉的进军。
至于秦军主力,则是从海上出发,与罗马人纠缠。
“我也想去参战!”
少年的凯撒在玉壁城里,对自己的姑父马略提出请求。
他有着勇敢的天性,也在被迫逃出罗马的时候,跟苏拉这些人结下了仇怨。
当看着秦人组建的雄壮之师,要从玉壁前往本都所占据的雅典城之时,凯撒便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和热血,想要追随大军出发。
马略从容的躺在床榻之上,服用着秦国的医者专门为他熬煮出来的,苦涩的安神汤药,对自己面前这年轻气盛的后辈说:
“你才十三岁,能做什么呢?”
凯撒梗着脖子回道,“我可以替您传递消息,帮助您逃出罗马!”
苏拉对罗马城的冲击,是出乎许多人意料的。
只有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诸夏人能对此做出预测,并且进行准备。
但即便同在罗马城中,马略却因为年迈,已经减少了外出活动的频率,将许多事物交给了同为革新派的秦纳。
如果强行找上门去,又有打草惊蛇的风险——
希腊和罗马相邻,都有“雄辩”的传统,还有那混乱无比的生活作风。
这让强调谨言慎行的诸夏君子很是怀疑他们的嘴巴,在与人争论或厮混时,能不能守得住秘密。
好在,
尤里乌斯家族的凯撒,对东方文化很感兴趣。
他很小的时候,就对诸夏的文化进行了学习,长大些后,便喜欢来到秦国的使馆中,寻求秦使王宏的教导。
王宏欣赏他的聪慧机敏,加上他的姑父马略已经掌握罗马的权力许久,便认为他很有可能成为尤里乌斯家族的新代表。
于是,
王宏让凯撒帮忙,跟马略通风报信。
当马略匆忙出逃的时候,王宏还不忘提醒他捎上凯撒这个后辈。
“可你虽然聪明,但哪来杀人的力气呢?”
马略也认为,自己这个后辈在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
但年少就是年少,
十三岁的凯撒甚至还不能算得上完全的罗马公民,还需要依附在长辈的羽翼之下。
“我不一定上战场杀敌,但我可以跟随将军们学习作战的技巧。”凯撒这样回道。
“而且我通过学习东方的历史,知道在他们那里,有很多年少就做出伟大事业的人。”
“率领秦人统一那名为中原的广大土地的君主,就是十三岁登基的。”
“秦人的记载中,还有一名十二岁就出使他国,因为功劳而成为丞相的天才!”
“几十年前,更出现过一名十六岁就跟随长辈出征,从来没有战败过的名将!”
“我为什么不能做出这样的功业呢?”
凯撒越说,越是心情激荡。
他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的天赋,也认为自己在未来必然会建立起伟大的成就。
但在追随秦国的使者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才明了诸夏俗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那些十几岁就功勋卓著,掌握大权的天才,
在罗马如今的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但在东方,却已经多到可以列出清单的地步。
这让凯撒觉得很低落,然后便生出了强烈的斗志。
马略听了他的话,只不以为意的笑道,“东方的制度和罗马并不一样。”
“你不要做那样无所谓的比较。”
秦人会去研究马略对罗马的影响,
马略自然也会暗中观察秦国的生态。
他是知道两国之间体制差距的。
凯撒就说,“为什么不能相比呢?”
“秦国能发展成现在这样,已经证明了他们制度的优越。”
如果罗马也采用秦制的话,
他的这位姑父又怎么会被驱逐呢?
元老院里面的那帮虫豸,又怎么可能得意洋洋的重回大位,掌握权力呢?
这样想着,凯撒就说,“要想治理好一个疆域庞大的国家,集中权力是必须的。”
“罗马以前向希腊人学习过,以后向秦国学习也没有关系。”
更何况,秦国并不是一个国家在战斗。
在其背后,还有名为“夏”,名为“汉”的国家,以及那名为“诸夏”的文明。
在埃及、波斯等古老国度都相继衰落,乃至于消失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