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62章 倘若朕未遇着先生,而是先遇孔明,能有今日之帝业否?

第362章 倘若朕未遇着先生,而是先遇孔明,能有今日之帝业否?

第362章 倘若朕未遇着先生,而是先遇孔明,能有今日之帝业否? (第1/2页)

诸葛亮与张紘来到亭中。
  
  远处港口帆影幢幢,商船往来如织,将交州特产运往四方。
  
  “子纲,就在上月,蜀地又有使者来交州。”
  
  “求购蔗糖百石。”
  
  诸葛亮拿着竹简在手里晃了晃,好似炫耀一般讲给张紘听。
  
  “此乃本月第三批求糖使者矣。”
  
  “子纲以为曹丕为何如此嗜糖?”
  
  张紘略作思索,答道:
  
  “闻魏王宫中糖品不绝。”
  
  “蜀主曹丕尤爱西国葡萄、甘蔗原汁、石蜜、饴糖等甜物。”
  
  “日饮数升,此乃口腹之欲耳。”
  
  “非仅如此。”
  
  诸葛亮微微一笑,将糖块置于案上。
  
  “来交州之前,亮夜观天象。”
  
  “知南方有物可以兴邦。”
  
  “今至交州,方知此物乃甘蔗也。”
  
  园中芭蕉叶随风轻摆,远处传来码头劳工的号子声。
  
  诸葛亮示意侍从取来地图,铺展于石案之上。
  
  又唤张紘至近前,对他言道:
  
  “子纲且看,交州地气湿热,适宜甘蔗生长。”
  
  “自秦汉以来,此地糖业已有根基,只是未成气候。”
  
  “交州本是瘴气之地,为历代君王所弃之。”
  
  “然亮来交州数年,以为此地大有可为。”
  
  他手指划过几处郡县。
  
  “若能集民力广植甘蔗,建坊制糖,其利几何?”
  
  诸葛亮有着非常开明的经济观。
  
  天才之所以称之为天才,就是他能够因地制宜。
  
  在蜀地,他能够发展蜀锦产业。
  
  然后为蜀汉打造了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蜀锦贸易。
  
  为羸弱的蜀汉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也为北方事业积累了资本。
  
  如今,来到了更加穷困,更加偏僻的交州。
  
  诸葛亮也并未放弃开发此地。
  
  经过大量的实地考核,他认定此地适合发展糖类产业。
  
  作为一个政治家,诸葛亮也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
  
  要知道,汉朝的糖类产品,如曹丕最爱的石蜜可是当时的稀罕物。
  
  曹丕曾下诏对群臣说:
  
  “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
  
  这其中的用意,其实是为了贬低吴国。
  
  嘲讽南方之物并无稀罕之处,远不及西域来的进口货。
  
  为了让吴国长长见识,曹丕还特地给孙权送去石蜜五斛、鲍鱼千枚。
  
  以彰显魏国财物之丰富。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糖类等甜食一直都是非常稀有的物资。
  
  所以自古以来,饮食重甜的地区,那必然当时的富足之地。
  
  这其实也蕴含了炫耀的意味。
  
  比如“甘蔗剑圣”曹丕,就很喜欢吃这种能嚼出甜水的食物。
  
  它也受到当时很多富贵公子们的喜爱。
  
  更典型的例子其实是骷髅王袁术。
  
  袁术爱糖如命,吃个饭都要拿蜜糖来拌饭。
  
  这既是因为他喜欢吃糖,同时也是为了炫耀自己四世三公的贵族身份。
  
  因为大部分情况下,糖类只有贵族才吃得起。
  
  当时的甘蔗主产地就是交州。
  
  但是交州不论是甘蔗产业亦或者是制糖业都没有发展起来。
  
  主要还是在这个重农抑商的社会,统治者永远是农业优先,使其占据主导地位。
  
  但诸葛亮的思想更加开明,尤其还有李翊在幽州发展的毳货产业珠玉在前。
  
  这便使得诸葛亮更加没有了顾忌,一到交州便开始布局。
  
  直到政权稳固,且劳动力、工具、工坊等底子打的差不多后,正式打算施行。
  
  张紘闻言皱眉,沉吟道:
  
  “使君欲兴糖业,自是可取。”
  
  “然为何偏要将糖销往蜀地?”
  
  “曹氏乃我大汉之敌,资敌以糖,岂非养虎为患?”
  
  诸葛亮闻言大笑,羽扇轻点张紘肩头:
  
  “子纲只见其一,未见其二。”
  
  “吾有数利,君且听之。”
  
  他起身踱步,衣袂飘飘:
  
  “其一,蜀地山险路遥,物产不丰。”
  
  “曹丕既嗜糖如命,必不惜重金求购。”
  
  “我以糖易其金银铜铁,充实府库,此所谓‘外汇’之利也。”
  
  “外汇?这何谓外汇?”张紘面露疑惑。
  
  “即他邦财货入我囊中也。”
  
  诸葛亮解释道,“李相爷在渔阳发展毛皮,后著作一书,书里便提到了外汇一词。”
  
  “我闻魏司马懿也曾研读过此书,便发展了蜀锦产业。”
  
  “我想他也是想为魏国创造自己的外汇,以赚我大汉之钱币罢?”
  
  又是李相爷?
  
  张紘知道李翊的名声,但关于他的事迹太多,张紘也知不全。
  
  没想到,哪里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诸葛亮的话还在继续。
  
  “其二,我交州与林邑、扶南诸国通商,货殖流通。”
  
  “今制糖工艺日精,产出倍增,需寻倾销之所。”
  
  “蜀地人口百万,正是绝佳市场。”
  
  所谓一窍通百窍。
  
  诸葛亮本就有着远超本时代的先进经济学观。
  
  而在研读过李翊的经济学卓著后,加之有幽州的例子模板为案例。
  
  诸葛亮便似打通任督二脉一般,对经济学有了更加开明的理解。
  
  这个层次,张紘作为传统士人肯定是理解不了的。
  
  他仍不放心地说道:
  
  “使君此言虽善,然助长敌国,终非良策。”
  
  诸葛亮目光炯炯,朗声道:
  
  “子纲何其固也!”
  
  “岂不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今我以糖为媒,渐控蜀地民生。”
  
  “假以时日,蜀人食糖成习,离我交州糖则生活难继。”
  
  “届时,经济之绳,更胜刀兵之利。”
  
  他从案上取出另一封竹简,递与张紘。
  
  “吾已命人详查蜀地糖价、销量、以及运输路线。”
  
  “可择精干商贾,组建‘交糖行会’,垄断蜀地糖市。”
  
  张紘展卷细读,见其中详列定价之策、运输之法。
  
  甚至包含在蜀地设坊加工之谋。
  
  不禁感到叹服:
  
  “使君深谋远虑,紘不及也。”
  
  然朝廷若知我交州与魏通商……”
  
  “此事吾已提前上表请奏过天子。”
  
  诸葛亮从容道,“陛下圣明,知经济之战亦不可废。”
  
  “况洛阳重建需钱粮,交州糖税正可解燃眉之急。”
  
  “退一万步讲,如今朝中主政的是李相爷。”
  
  “相爷向来向来开明,一定会无条件支持此事。”
  
  此时,侍从来报:
  
  “启禀使君,扶南国使者携香料百斤求见,欲换蔗糖。”
  
  诸葛亮颔首:
  
  “请其稍候。”
  
  又转向张紘,“子纲且看,外商络绎而至。”
  
  “交州已成南方商贸枢纽。”
  
  “若再得蜀地市场,则财源滚滚,民生富足。”
  
  “届时练兵造船,皆有余力矣。”
  
  张紘醍醐灌顶,恍然大悟道:
  
  “使君之意,是想以糖业养兵备武?”
  
  “……然也。”
  
  诸葛亮遥望北方,“曹丕在蜀,据险而守。”
  
  “强攻难下,不如缓图之。”
  
  “经济渗透,民生依赖,待其国用匮乏。”
  
  “民心思变,再兴王师,可事半功倍。”
  
  说着,诸葛亮缓步走入园中,来到一株新植的甘蔗树前。
  
  以手轻轻抚摸,慨叹道:
  
  “此物看似平常,却是利器。”
  
  “吾将使交州糖香飘四海,金银如江河汇流。”
  
  “不出十年,蜀地糖价将由我定,民生将赖我供。”
  
  “此乃不流血之征伐也。”
  
  “使君计策虽好,只恐不易行。”
  
  张紘虽然理解了诸葛亮的经济战思维。
  
  但在他看来,只凭糖类倾销蜀地市场,就想拿捏住蜀地的经济命脉。
  
  那是相当困难的。
  
  但诸葛亮在交州这几年,又岂是混混度日的。
  
  只见他微微一笑,“子纲且随我来。”
  
  在诸葛亮的带领下,一行人出了苍梧城外。
  
  一间新设的糖坊依河而建,水车转动,带动石碾研磨甘蔗。
  
  坊内热气蒸腾,工匠们正将熬煮的糖浆倒入陶模。
  
  待其冷却后,便成晶莹如冰的糖块。
  
  诸葛亮手持羽扇,领着长史张紘步入工坊,笑道:
  
  “子纲,今日请君一观我交州新制之物。”
  
  话落,又对随行而来的蒋琬、廖化、刘磐等一众交州大员说道:
  
  “公等齐来,可一并观之。”
  
  众人环顾四周,见坊内工匠正在忙碌着。
  
  糖浆翻涌,甜香四溢。
  
  蒋琬不由赞叹道:
  
  “使君治交州短短几年,竟已兴此大业,实乃民生之福。”
  
  诸葛亮微微一笑,自架上取下一小袋糖,取出几粒分发给众人。
  
  “诸公且尝之。”
  
  张紘接过糖粒,见它洁白如雪,晶莹剔透。
  
  与寻常蔗糖大不相同。
  
  他拈起一粒放入口中,顿时甜香满溢,不由惊叹:
  
  “此糖甘美远胜石蜜!使君,此乃何物?”
  
  诸葛亮轻摇羽扇,道:
  
  “此乃吾改良蔗糖所得,因其色白如霜,故取名‘霜糖’。”
  
  作为一个发明家,来到了交州,发现此地有着制糖的工业潜力后。
  
  诸葛亮便已有了改良原来石蜜的想法了。
  
  他一直视李翊为榜样。
  
  想着,当初李翊以一手精盐制法,垄断市场,崛起于徐州。
  
  如今,他又何尝不能发明白糖,崛起于交州呢?
  
  张紘细细品味,感慨道:
  
  “昔年石蜜已是珍品,价比黄金。”
  
  “而今此霜糖却更胜一筹,若能行销天下,必获巨利!”
  
  诸葛亮颔首,沉吟道:
  
  “石蜜虽贵,但制法粗陋,甜味不纯。”
  
  “吾在交州反复试验,终得此法。”
  
  “可使蔗糖脱色提纯,成此上品。”
  
  众人齐声赞叹:
  
  “使君博学多才,竟连制糖之术亦能精研至此!”
  
  “交州能得使君,实乃交州子民之福也。”
  
  诸葛亮轻摇羽扇,笑道:
  
  “治国之道,在于富民。”
  
  “交州地广人稀,唯有兴工商,方能富庶。”
  
  “吾欲广设糖坊,专产此霜糖。”
  
  “然后销往蜀地、江东,乃至海外诸国,必能得获巨利。”
  
  蒋琬点头称是,但又迟疑道:
  
  “使君,此霜糖制法精妙。”
  
  “可若贸然外传,恐被他人学去,反失其利。”
  
  诸葛亮目视远方,缓缓道:
  
  “……公琰所虑不无道理。”
  
  “然精盐乃国之重器,关乎民生军需,故需封锁其技。”
  
  “而霜糖不同,它终究是享乐之物。”
  
  “即便泄露制法,亦无大碍。”
  
  张紘在一旁不解地插嘴问道:
  
  “使君何出此言?”
  
  “若蜀地魏人亦能制作霜糖,岂非自断财路?”
  
  诸葛亮微微一笑:
  
  “子纲且细思——”
  
  “霜糖虽可仿制,然其原料是甘蔗。”
  
  “此物却唯我交州盛产。”
  
  “即便蜀人学会制法,仍需从我交州购蔗。”
  
  “若天下糖商皆赖我交州供料,则我握其命脉,随时可断其源。”
  
  诸葛亮解释地很清楚了。
  
  霜糖与精盐不同。
  
  精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需要封锁技术。
  
  但白糖它到底是贵族享乐之物,更多是一种消费品,没必要封锁技术。
  
  何况我们要大力在交州铺设糖坊,就很难保证技术不被泄露。
  
  毕竟这东西需要大规模生产,才能大量对外倾销。
  
  当然最重要的是,白糖它的原料是甘蔗,而甘蔗的产地是我交州。
  
  交州的甘蔗日照充足,糖分含量高。
  
  即便蜀地魏人得到了制白糖的技术,也只能从我交州进口原料。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
  
  “使君之意,是先让蜀地糖业兴盛。”
  
  “待其依赖我交州原料,再一举扼之?”
  
  诸葛亮点了点头,唇角勾起一抹浅笑:
  
  “正是。”
  
  “吾欲使蜀地糖坊遍地,人人制糖。”
  
  “待其糖业繁盛,再断其甘蔗供应,则蜀地经济必受重创。”
  
  “届时,我交州糖业独大,蜀地财源尽握于我手。”
  
  此前说过,甜食在古代极其昂贵,一般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
  
  它不仅是食用的消费品,更是一种彰显身份的象征。
  
  最重要的是,这玩意儿它一本万利。
  
  一旦将白糖这种东西拿到市场上去,蜀地的商人肯定为之趋之若鹜。
  
  到时候大家都会以为这是拿着麻袋捡钱。
  
  可一旦蜀地真的大规模生产糖食后,
  
  手握主要原料来源,布政交州的诸葛亮将之一停。
  
  那蜀地人不傻眼了吗?
  
  这个计划相当宏伟长远,诸葛亮为之也已经布局很久了。
  
  众人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后,无不为之惊叹:
  
  “使君此计,真乃以利诱之,以势制之!”
  
  诸葛亮乃对张紘吩咐道:
  
  “……既然计较已定。”
  
  “子纲,吾欲遣你入蜀,组织工匠传授糖点制作之法。”
  
  “不知你愿往否?”
  
  张紘连连拱手,表示愿意去。
  
  他敏锐地意识到诸葛亮正在酝酿一个相当宏伟了不起的计划。
  
  而他张紘游历半生,也想成为这伟大计划的一份子。
  
  也好青史留名。
  
  诸葛亮弯唇笑道:
  
  “善。”
  
  “待蜀人学会制糖后,必大肆兴办糖坊。”
  
  “然其甘蔗终究需从我交州购买。”
  
  “待其糖业兴盛,我再断其原料,则蜀地糖坊尽数倒闭。”
  
  “经济崩溃,正应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也。”
  
  众人闻言,齐齐称善。
  
  夕阳西下,糖坊内灯火渐起,工匠们仍在忙碌。
  
  诸葛亮与张紘立于河畔,望着满载甘蔗的船只顺流而下,驶向远方。
  
  “计宜速发,子纲可先回府收拾行囊,明日便行。”
  
  “喏。”
  
  ……
  
  交州的夏日湿热难当,刺史府后院的榕树撑开巨大的树冠,投下一片难得的阴凉。
  
  诸葛亮手持羽扇,立于石桌旁,目光悠远地望着远方连绵的青山。
  
  很快,张紘赶至院门。
  
  诸葛亮起身,上前相迎。
  
  “子纲,远行在即,亮特备薄酒相送。”
  
  张紘拱手还礼,眼角皱纹里藏着笑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