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一十章 帝王家的父子心事
第两千四百一十章 帝王家的父子心事 (第2/2页)朱元璋没有评论可否,只是倾听。
父子之间的交流是越来越少了,总觉得有些隔阂。
孩子有些话,不愿意说出口。
自己有些话,不能说出口。
总这样下去不好,趁着这次机会,打开心扉,畅谈一下也好。
朱标面对朱元璋,很少有这种直抒胸臆、长篇大论的时候,但这一次不一样,从内讲到外,又从外讲到内,从府州县学讲到格物学院,从蒸汽机讲到四通八达的铁路……
朱元璋对朱标的表现很满意,他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储君,无论是治民、整饬官场,他都有着清晰且可行的办法,有侧重之处,哪怕是对外扩张,他也有理有据,分析可行性。
说起来,还是格物学院的思想正在影响朝堂。
什么抓主要矛盾,做主要任务,什么设置发展规划,什么可行性分析,提供优劣对比,做数据表格……
随着精通新学的人不断进入朝堂,朱元璋感觉自己办理政务更是吃力了。
因为自己很多时候,不清楚这些表格上一目了然的内容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没有隐藏其他内容,是不是有人在别有用心地引导自己相信其中的内容。
还有那些发展规划,有些知县不仅规划今年要垦荒多少田亩,增产多少粮食,还规划比往年多生多少娃……
生娃的事,他娘的也是你们能控制得住的……
可偏偏,格物学院有一套标准,说什么人口出生率高,有利拉动发展。
朱元璋不知道人口出生率怎么算的,但也知道人越多越好,这不是人生不生,不是你们县衙能规划的事嘛……
还有些地方将商税增长也纳入规划中,甚至连户部都开始用这种方式了,还提出了“财政赤字”的概念,说什么朝廷要多花钱,不要介意借钱……
放在前些年,朱元璋都能将户部尚书拉出去砍了。
一个国家的财政从来都是收支平衡次好,最好的是,收的多,支出的少啊。可这些人开始说收入三千万两,支出三千五百万两,那也没问题,还有好处……
朱元璋对这些很头疼,这段时间是在抽身,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军略之上,可军略的事是确定的事,想再多都使不上多少力了,骑兵、步卒、粮食、火器、火药弹、雨具等等,全都解决了,就连李文忠也去了辽东……
没什么需要去过多思量的,所以朱元璋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正在补习格物学院的课业,看看学院里到底教的都是什么东西,怎么和自己的观念不一样……
可从朱标这里看,他似乎掌握了格物学院的学问,并将这些学问转化为自己的治国理念。
终究还是自己年纪大了,跟不上了吗?
或许,在大明没了外敌之后,没了存亡危机之后——自己可以退一退,给朱标更多的权……
年轻人做事,未必靠不住啊。
想当年,自己不也是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凭着一股劲打下了这片江山?何况,如今的顾正臣,不也是个年轻人,却能担起大任……
现在,就静静等着灭了元廷、东征倭国的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