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立国“华”
第560章:立国“华” (第2/2页)此言一出,殿内旧臣们脸色微变。苏渊毫不客气地否定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苏渊示意侍从展开一幅巨大的卷轴,正是他精心绘制的《新国体纲略》核心架构图。
图上,“皇帝”位于顶端,但权力被清晰地分割、制衡。
“朕意已决,新朝将行——‘君主立宪’之制!”
“君主立宪?”王守拙眉头紧锁,咀嚼着这闻所未闻的词,“老臣愚钝,敢请主上详解!”
“其一,虚君实宪,分权制衡。”苏渊指向图中央的“国政院”,“皇帝为****,万民象征,掌最高军令权(宣战媾和权在国政院)、外交权及重大人事任免之最终裁决。
然,日常国政决策之权,尽归‘国政院’!国政院由各地推选之贤能(功勋、大儒、工商、地方代表)组成,分设民生、工律、商税、军机等数院,各司其职。重大国策,需多数院决议通过,再报皇帝用印。
皇帝对国政院决议,有审慎之‘最终否决权’,但非独断专行!”
“荒谬!”一位前御史大夫忍不住出声,满脸涨红,
“主上!此乃大逆不道!自古天子受命于天,口含天宪,乾纲独断!岂能与凡俗共议国是?此制置君父于何地?置祖宗法度于何地?!国政院?此乃架空君权,取乱之道!”
此言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守旧老臣的心声。
“取乱之道?”苏渊目光如电,直射那位御史,
“旧制天子乾纲独断,结果如何?赵吉昏聩,宠信宦官,朝政糜烂!赵铮猜忌,诛杀忠良,自毁长城!
此非取乱之道?
国政院集思广益,相互制衡,正是为了防范一人之昏聩,酿成举国之祸!皇帝之位得以稳固,国家机器得以高效运转,此乃长治久安之基!”
他手指指向“尚书台”和“大理寺”:
“其二,三权分立,各司其职。国政院掌立法决策,尚书台(下设六部九司)为国政院决议之执行机构,专司行政!
而司法审判之权,独立于二者之外,归于‘大理寺’及其垂直地方之提刑按察司!
司法不受行政干涉,方有公正可言!试问旧制,刑部审案,吏部可插手,地方官可枉法,冤狱丛生,此非乱源?”
“其三,地方改制,强化中枢。废节度使,设省府县三级。
主官由国政院提名,朕任命。强化按察司、税吏垂直管理,削弱地方割据之基!推行‘乡贤议事’,吸纳地方力量参与治理,下情上达!”
“其四,新学育才,根基永固。临渊学堂体系推广全国,小学至高等,授格物、算学、医药、农工、律法!
旧科举只考经义文章,空谈误国!新学培养通实务、明法理、知变通之人才,为新制提供源源不断之合格‘零件’!此乃百年大计!”
苏渊一番话,条分缕析,逻辑严密,将旧制的脓疮一一挑破,将新制的筋骨清晰展现。
殿内一片死寂,唯有他沉稳有力的声音在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