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汉家君臣欢宴终
第一百四十五章 汉家君臣欢宴终 (第2/2页)当然,这只是大略,还需要细细思量才对,不过无论如何,想要彻底梳理地方民政,就得将这些真正有本事,却碍于乡亲颜面不好下手之人调走才成。”
异地为官嘛,这也算是老传统了,所以石琚并不在意。
他细细思量片刻之后方才说道:“李通那厮确实是一个内政好手,虽然性贪鄙无度,却是个阿谀媚上之人,只要大郎君能一直维持清正本性,李通自然就会成为清官能臣。”
刘淮点头:“无论如何,这些事情都得在秋后方才有时间去做,如今则是一动不如一静,还请石相公能替我整理出一份治理河南的文书,也算是给李相公作个护官符。”
这自然是说笑的。
李通一个在完颜亮时期就已经在河南深耕数年的金国独相,带着河北山东的兵马与官员返回到河南,背后还有已经差不多成了战神的刘淮撑腰,在河南堪称是无敌的存在。
还需要护官符?
这分明是刘淮让石琚留下值得信任的本地人,让李通一来就可以将其引为心腹。
石琚自然是连连点头应诺,随后则想起了另一番事情:“那陆相公呢?若没有李通牵扯,陆相公岂不是要在山东彻底掌权?”
刘淮冷静回道:“自然是要趁着调换任用官员的机会,让陆先生也去河北,做一任河北经略使。
不仅仅是陆先生,还有张孝祥、陈亮、朱夫子这些人,全都到河北去,他们让他们距离江南越远越好,而此时河北百废待兴,也终究有他们施展一身所学的地方。”
石琚叹了一声,放下茶杯拱手说道:“大郎君仁念。”
在石琚看来,如今已经到了快与宋国翻脸的时候了,即便不清理内部心向宋国之人,也要将他们驱逐出去,最差也应该边缘化,不让他们再掌握任何权柄。
但是刘淮却选择了最大程度上的保护,将他们调离中原山东,使得他们远离宋国,到时候可以将主要注意力放到对付金国与恢复河北民生上来。
换句话说,刘淮给了陆游等人当鸵鸟的权力,只要能安心做事,坚持到天下一统的那一天,依旧可以继续在中枢作相公或者在地方上当封疆大吏。
当然,如果真的有一二死忠之人要搞事,刘淮也终究不会手软就是了。
对于刘淮的这番安排,石琚自然也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作为政治人物,他可太希望政治斗争能不流血了,成功者当权,失败者平安落地,当个富家翁多好?!
像金国那般动不动就杀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谁能受得了?
不过石琚的问题依旧没完:“大郎君说了许多,却没说对于我的安排,是让我去主持河北内政吗?”
刘淮坚定摇头:“我这里有锦衣亲军,算是一套暗探班子,然而摊子变大了,终究不能靠特务治国,需要光明正大的东西。
还请石相公为我组织台谏,作第一任御史中丞,迅速清查山东河北中原不法事。”
石琚苦笑摇头:“果真是苦差事啊。”
台谏其实御史台,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到了宋朝,御史台权力也扩大了一番,不仅仅能监察弹劾官员,更有监督劝谏皇帝的权力。
理论上,御史中丞弹劾宰相,宰相就得立即请辞,将去留的决定权给皇帝。
而御史中丞以正规渠道劝谏皇帝的时候,皇帝要么改正,要么就得将御史中丞贬斥。
也因此,御史中丞就有了半相的说法。
这的确是个美差,如果圆滑一点的话,不仅仅不会得罪人,而且还能上下交好,迅速在中枢混得如鱼得水。
但此时刘淮让石琚这个外人来当御史中丞,怎么可能是让他来摸鱼?
肯定是要用他新归附之后,与各方势力都没有牵扯的优势,来对内部展开监察整风,很有可能就会要充当刀子的。
刘淮继续说道:“石相公,如今我山东虽然看起来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却已经有蛀虫开始露头了。
我的锦衣卫有禀报,有地方官吏侵占授田,谎报人口,贪污腐败,甚至有杀人夺妻之事出现,这是我绝对不能忍的。
锦衣卫已经开始整备卫所,但地方民政还得梳理一番,若石相公不愿担此大任,那就只能重新调遣人手了。”
石琚知道,这既是机会,又是考验,思量片刻,却是说起别事:“大郎君,我一直奇怪,咱们明明是第一次见面,我也是第一次与大郎君正面交谈,我为何会如此轻松,竟然一点提防之意都没有?”
“与我互相通信两年,难道还能称为陌路之人吗?”刘淮失笑以对,伸出手来,指了指石琚,又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因为你我乃是齐心协力安定汉地的同志,所以才会立即做到彼此交心。
而自古以来,同志才是最可靠的关系,你我如同汉昭烈与诸葛武侯那般,两人勠力同心,是可以用金铁来转移的?”
哪怕早就知道刘淮有将文臣比喻成诸葛武侯的习惯,但石琚亲身感受了一番,还是觉得浑身舒爽,犹如夏天喝冰水一般。
他立即起身,对刘淮躬身说道:“那臣就鞠躬尽瘁,继之以死吧。”
刘淮知道之前在营门前算是政治表演,这时方才是真正定下君臣之义,也就大咧咧受了这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