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让英雄去对付英雄,让好汉去对付好汉
第二百一十七章:让英雄去对付英雄,让好汉去对付好汉 (第1/2页)蝉鸣声自朱漆廊柱间此起彼伏地传来,盛夏的阳光透过雕花槅扇,在青砖地上烙下明暗交错的菱形光斑。
刘辩穿着一身宽容的赤色常服,衣袍上金线蟠龙纹被撒入殿内的阳光照得熠熠生辉,而他的面前是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其名为陈珪。
陈珪是他的太子庶子陈登的父亲,本为沛国相,但他有个党人叔父名为陈球,二拜三公,三迁九卿,因与司徒刘郃、步兵校尉刘纳、卫尉阳球同谋诛杀宦官,密谋泄露而被下狱。
陈珪受到牵连,被罢官夺职,后又遭逢党锢不得出仕。
不过陈珪的运气似乎真的很差,先被叔父陈球牵连,又在准备好重新出仕的时候遭遇党锢牵连,党锢解除后再次准备出仕,结果又遇上汝南袁氏谋反夷三族。
陈珪与袁术是好友,不少人都告发陈珪与袁术的关系,并上书奏言陈珪必为袁术同谋,但谁让陈珪的儿子陈登是他的太子庶子呢?
也许是出于对太子殿下宽宏的感激,也许是希望通过为太子殿下效力而洗去过去与袁术交好的污点,陈珪听闻太子殿下要欲大兴水利,又缺乏精通水利方面的人才,便毛遂自荐。
朝野间谁不知太子殿下敬贤爱才,董卓粗野莽汉亦受重用,曹操出身宦官之后亦能担任州刺史,何进曾经的车骑将军府府僚也都被太子不计前嫌任用,这位老党人自然不会为太子拒之门外。
“汉瑜竟有治水之能?”
刘辩有些惊讶,大汉如今找不到多少真正擅长水利工程的人才,最多是修缮水渠或修建一道简易的水渠,面对许多大型水利工程所需进行的设计和实际修建,根本就像是无头苍蝇。
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且先不论成本,不仅要观看舆图上的江河流向,还要考虑到土质问题,以及水渠的排沙排泥和后续维护问题。
陈珪俯身下拜道:“启禀殿下,珪曾于叔父故太尉球处习得水利之事,在济南相、沛国相任上也曾兴修过数条沟渠。”
他正好擅长水利,只是没有机会放开手脚施展。
郡里兴修水利,自然是要从郡里掏钱的,但即便是一郡太守也难以拿出那么多钱财来兴修什么大型水利工程。
作为郡守更怕的是,自己这一任花钱,还没修完被调任,花钱劳民伤财的是自己,功成却是他人的,所以往往不愿意去做事。
刘辩翻看着吏曹尚书梁鹄差人送来的履历表,陈珪履历中关于水利工程的那部分也就几座小型的沟渠。
但既然陈珪毛遂自荐,索性便将修缮白渠的事情交给陈珪试试水,反正这事想干砸也难。
正好京兆尹张时昨日上疏诉苦,表示实在是精力不济,难以同时应对治民、粮草转运、征调青壮民夫以及修缮白渠之事。
只是唯一让刘辩不大满意的是,陈珪虽说是毛遂自荐,却少了几分激昂和干劲。
也许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是如此,以至于刘辩都有些担心以陈珪的年龄,是否还能有足够的精力去主持修缮白渠一事。
好在平日里机敏实干陈登也会跟在他的父亲身边,在实践中学习,顺便照顾他的老父亲。
“汉瑜者,汉之美玉也,望汉瑜不负孤之所托,孤也不会吝惜赏赐,更不会因为过往的事情而区别对待。”
刘辩挥了挥手,令高望呈上一张漆盘,盘中是一套官服和一方印绶。
河堤谒者,秩千石,铜印黑绶。
官职并不起眼,但却是中央朝廷设立的水官,只受朝廷调令,不受地方辖制,就连州刺史都没有资格插手河堤谒者的事务,并且必须配合水利工程的建设,也算是权重职轻的官位了。
“臣必不负殿下厚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