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我不是刘辩 > 第二百九十章:刘辩:贾诩还是个仁善之人呐!

第二百九十章:刘辩:贾诩还是个仁善之人呐!

第二百九十章:刘辩:贾诩还是个仁善之人呐! (第2/2页)

最初刘辩看到这段的时候,又去寻了本皇族内部流传的未删减版史册,在看见迁徙移民前后的百姓死伤数字后,还颇为惊喜,寻思着也许能效仿孝武皇帝的政策。
  
  然后刘辩令高望传召甄逸,如今的甄逸在大汉重启官方的航海事业前,舶司尚且只是个空架子,也恰好甄逸资历不足,便暂时以市舶司的市司主司身份摄领市舶司。
  
  甄逸对于这份工作简直是太喜欢了,本就是世代经商的他自然不缺帮手,甚至还能帮着家族和几个姻亲商贾家族安排些人,在向朝廷捐助了一大笔款项将子嗣都送入太学学习后,获得了朝廷的任命担任市舶司的官吏。
  
  虽是商贾,但他们的才能也是经过考察的,这些巨商在天下各地都有着海量的耳目考察各地各类商品市价,甚至不少巨商都在本地建立了一条类似于驿站的运输和传递消息的网络。
  
  关系友好的巨商之间可以相互使用对方的邮传系统,若是全天下的巨商们合作完善这个邮传系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朝廷的邮传系统还要便利。
  
  因此当这群巨商聚集在一起,几乎对米、盐、酒、肉、蔬果等诸多商品的价格都了若指掌。
  
  然而当甄逸阅览完孝武皇帝移民实边的政策后,脸色多少有些精彩。
  
  刘辩令高望召来甄逸,作为市舶司的市司主司,甄逸对于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价格都有着大致的概念。
  
  若是按照一户五口人计算,移民十万户入扬州开垦荒地,至少一户一头耕牛,并且准备10%的备用耕牛,按照如今大汉的市价是一头耕牛7000钱,也就是仅耕牛一项开支,便需达到7亿钱。
  
  一套夏季的麻布常服与一套冬季填充麻絮的常服,市价大约为400钱和800钱,也就是1200钱一人,6000钱一户,十万户百姓的夏冬两套常服的衣物供给又要耗费6亿钱。
  
  至于口粮,一户五口之家一个月的最低粮食消耗约为5石,吃饱则是7石。
  
  以扬州为例,小冰河期气温较低,后汉在扬州种植的并非是再生稻而是中晚稻,至少需要八个月方能收获,但北方种冬小麦的农民种植水稻并不熟练,亩产量未必足够,再扣除稻种的消耗,朝廷至少要为他们准备一年的口粮。
  
  若从豫州移民至扬州,约莫1200里的行程,水陆皆行且十万户同时行进,至少也需要两个月,实际上由于船只数量以及对沿途的影响,需分批前往扬州各地,也就是约莫半年才能完成十万户移民的目的地。
  
  因此朝廷必须为十万户移民准备至少18个月的口粮,也就是1260万石粮食,按照如今70钱一石的市价,再扣除三成途中损耗,口粮上耗费约莫12.6亿钱。
  
  扬州民居多是茅草屋顶木板瓦,木骨泥墙,不过水网密布区域多是木桩干栏式地基,而内陆丘陵区则是低矮夯土台基,按照“一堂二内”的标准,再配备“竹围猪圈、茅草粮仓”。
  
  木材1400钱、茅草400钱、竹泥600钱、雇工30日600钱,也就是一间防潮且牢固,配备牲畜圈和民居外围围栏的木骨泥墙宅,造价约为3000钱,十万户民居也就是3亿钱。
  
  也就是迁居十万户入扬州,至少要耗费28.6亿钱来保障移民最基础的生活问题。
  
  朝廷一年的赋税收入也不过是67亿钱,除去20亿钱的官员俸禄开支,并州四营和幽州二营兵马以及长安营、雍营,驻守黎阳的黎阳营的军费,约莫1亿钱,中军五营兵马军费6亿钱,朝廷实际每年可支配的余钱也就40亿钱。
  
  若是移民十万户入扬州,那就是要消耗朝廷今年七成的赋税!
  
  就这还不算发放农具、稻种以及其他生活开支!
  
  移民后还得在各处修建新城池,还要防备甚至出兵征剿山越,这又是数以十亿计的开支!
  
  沟槽的,地主家傻儿子了不起是吧!
  
  不过那是孝武皇帝执政早期,随着汉匈战争爆发,纳粟授爵?
  
  狗都不……纳!必须狠狠纳!
  
  地主家的傻儿子在耗尽了文景之治积攒的国库钱财后,终于开始转而无所不用其极地敛财。
  
  孝武皇帝表示,六百石买个上造那是他皇祖父时候的价位了,现在他才是大汉社团的话事人,价格他说了算!
  
  于是孝武皇帝设十一级“武功爵”,明码标价公开出售。
  
  一级“造士”爵价17万钱,每级递增12500钱,最高十一级“军卫”爵价30万钱。
  
  不过由于这些爵位只是只有虚爵,没有耕田、宅房和食邑,因此为了增加爵位对于有钱人的吸引力,孝武皇帝宣布了三条政令。
  
  其一,爵位可减免刑罚。
  
  也就是某位十全老人的“议罪银”,某位教皇的赎罪券,除了谋反等夷三族、诛九族大罪外,花的钱够多,爵位够高,皆可免罪,绝对保证榜一大哥们的体验感!
  
  其二,爵位高者可优先补官。
  
  也就是名义上不卖官,只鬻爵,但实际上对于官员而言,官爵则是捆绑销售的,如此一来在官员内部销售时,爵位还能进行二次涨价。
  
  其三,允许转卖爵位给他人牟利。
  
  也就是彻底将爵位转变为了高档奢侈品,允许自由买卖。
  
  后来,孝武皇帝觉得这般鬻爵有中间商赚差价,所以直接改为纳钱赎罪。
  
  但孝武皇帝也是个“钱不想出,货又想要”的主,于是强迁青徐二州受洪灾影响的七十万难民至陇西、北地、西河等边郡实边,又大量迁徙罪犯、流民,但不再是免费供给早期国家赐予的粮食和种子,而是以高利率的贷款资助移民。
  
  在夺得河西走廊后,强征六十万戍卒实边,并实行军屯。
  
  对于益州地区,孝武皇帝则是大举征发徭役,派唐蒙修“南夷道”(夜郎道),司马相如筑“西夷道”(灵关道),又派人在荆州、扬州疏通河渠修建驰道。
  
  而当这些公共工程修建完毕后,孝武皇帝大手一挥,将这些徭役强留下来,当场办理手续迁入当地户口。
  
  两汉历代天子,除了少许在国力强盛时效仿孝文皇帝和早期的孝武皇帝外,也多是倚仗强迁、骗迁的手段移民实边,或是因为中原天灾人祸而南迁。
  
  “卢师,看来是朕误会文和了。”刘辩满面一言难尽的复杂神色,合上了史册,叹了口气对卢植道,“跟老祖宗们一比,贾文和还是个仁善之人呐!”
  
  刘辩彻底熄灭了在数年之内,便能见到将百姓移民南方充实人口开发荒地成效的心思。
  
  朝廷的赋税,还需要投入到各地的驰道修缮、水利工程建设等公共工程之中,暂时调不出这么多的余钱来充实南方人口。
  
  只能缓缓而行,在国库财力充足前,每年最多迁徙个两万户。
  
  至于迁往南方的百姓来源,朝廷一年想找到十万户无灾无害却愿意克服乡土情结的百姓很难,但若是算上官奴和罪徒,以高福利和政策优待为诱惑,吸引个一、两万户还不算什么问题。
  
  不过,既然迁徙百姓需要掏钱,还容易造成死伤,那迁徙豪强呢?
  
  (5005字)
  
  ————
  
  PS:呱,中午吃了份味道不错的蛋炒饭!
  
  所以心情还可以,顺便加个1000字的小更。
  
  求读者老爷们看在作者加更1000字的份上,多砸点月票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