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镀金
第418章 镀金 (第1/2页)金融危机确实没对印度整体的经济造成影响,但某些个体或者某些地方依旧感受到了震荡的余波。
果阿邦在印度二十几个邦中有些特殊,殖民时期统治它的是葡萄牙人。
独立后当地遗留下了大量的葡萄牙庄园建筑,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度假村和旅游景点。
因为果阿出色的沙滩、海景、度假村,这些年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来这里度假。
如今旅游业俨然成了果阿的支柱产业,全邦60%的GDP由此贡献。
结果金融危机一个浪头过来,直接扑灭了大半年的旅游热潮,邦内经济一片萧条。
罗恩从机场出来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里人气流失严重,远远不如去年结婚时那番热闹。
唯有海关人员依旧乐呵呵的做着出入境检查,有时候还会故意刁难乘客,以暗示对方拿出贿赂。
“他们倒是什么事都没有。”乌尔米拉刺道。
“印度公务员你懂的,只要行政局在,有没有德里他们都无所谓。”
罗恩是坐私人飞机来的,顺带着捎上了乌尔米拉,他把这当作一次度假。
“在我没进宝莱坞时,我爸妈的最大理想就是让我去税务局当公务员。”她说。
“那可是个肥差。”罗恩笑道。
“是,想要知道税务局的公务员有没有贪污,就跟想要清楚水里的鱼是否在喝水一样难。”
绝妙的比喻,罗恩乐不可支。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公务员确实已经是天花板级的存在。
搞笑的是印度无论是版图还是人口,都比不上东大,公务员数量却是东大的三倍。
比如德里的供水委员会,平均每一千米的水管上,光是各种职工就多达三十多名,是普通工业国家的十五倍。
印度行政局是印度公务员系统的金字塔顶,总人数不到五千人,新德里政府和邦政府的多数要员都是行政局成员。
不过行政局的公务员精英大多在新德里以外的地方工作,担任地区收税官。也就是县区说一不二的地方长官,管理的面积常常相当于好几个小国面积总和的区域。
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上亿人口由不到1000名英国官员管理,这么多年过去,权力巨大的行政局在结构上的调整微乎其微。
尽管被亲切的称作“先生”,但行政局的官员在民众眼中是高高在上、能力不足以及腐败堕落的形象。
一提起他们,许多人就会想到身着白色制服的高官,坐着线条优美的印度大使牌经典轿车,行驶在新德里的马路上,后窗窗帘一般拉着,车顶还闪烁着蓝灯。
但民众讨厌的不是腐败的公务员,而是讨厌坐在里面的人不是自己。
印度的公务员考试堪称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选拔,每年仅招一千人左右,报名的却有上千万。
排除掉那些关系户,最后行政局挑选出的都是智力超群,拥有极其优秀履历的人。
久而久之这就是一股能够行使和改变规则的强大政治力量,很多商业领袖也对他们心存畏惧。
不过时代不同啦,随着寡头经济的到来,很多家族财阀已经无惧大多数身在新德里的官员。
比如现在的罗恩,他一个人就可以影响某些政策的制定,整个国家层面上的。
当然对于普通人而言,公务员依旧是香饽饽。
印度最不缺的就是年轻人,哪怕最基层的岗位也非常枪手。
北方邦那里要招一名邮递员,月薪六千卢比,最后申请的人数竟然超过两百万。
领导岗位的主要吸引力并不在于本身的光环,而在于有权力吃更多的回扣。
在泰米尔邦的时候,卡维娅的哥哥们就和罗恩讲过农业灌溉的门道。
干旱季节灌溉工程师是农村地区权力最大的人,他们能决定很多事。
例如灌溉用水去哪个镇,不去哪个镇。什么时候放水,又放水多少,都大有学问。
不可避免的,农民为了保证作物的收成,都想尽办法的贿赂灌溉工程师。
最妙的是这些工程师拿了贿赂不用交给更高层领导或政客,这种运作模式既简单又巧妙。
每个人最初成为灌溉工程师就花钱打点过,金额和这个岗位能捞到的钱成正比。
通常的行情是,拿到基层一个“运营和维护”岗位需要10万卢比,一旦坐上这个位置,后期收取的好处费大概是这个金额的三倍。
从生意角度来说,这个投资收益非常可观。
印度这样的传统由来已久,还慢慢形成了一个买卖公共部门岗位的公务员黑市。
神奇的印度黑市什么都有,直叫你瞠目结舌。
同时对印度人而言,当官或者成为公务员都是捞钱的捷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