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劫万卷书
第296章 劫万卷书 (第1/2页)进了蔡家大门,看到摆在院子里晾晒的竹简,刘协吸了口凉气:“竟有这么多?”
确实很多,关键是满院子都晒着,看起来就更多了。
竹简和皮带容易受潮发霉,是要经常拿出来晒的,当然,眼下晒得这么多,显然是蔡琰为了整理藏书顺带而为。
蔡邕家里的藏书大多都是有规制的。
若是七经(诗、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论语)或儒学名家解读的经典,简长一般两尺四寸(56厘米)。
一卷通常百余片或更多竹简,展开能有六七尺长,往往重达十来斤,所以说读书是个力气活……
不过字数嘛……一卷也就几千字。
若是诸子百家传记,简长一般一尺二寸(28厘米)——比儒家经典短一半,这是儒家一统江湖后特意定的规制,是为了显示以儒学为主。
但实际上短简反而更方便阅读……因为捧着没那么累,一尺出头的长度也适合一眼辨读,不至于点头啄米。
官吏门平时使用的日常文书一般是八寸的木牍,勋传、过所也属于官方文书,木牍有时会做得比较宽,这也是为了方便携带和辨读。
能有标准规制,这当然说明蔡邕的藏书大多都来自宫里。
蔡琰见刘协惊叹,颇有些自豪的指着院内已经准备好的一堆大箱子:“家中藏书共一万三千余卷,我已选出名家经典四百余卷装入书箱,若是需要其它书卷,将军也可自行挑选。”
刘备上前看了看那些箱子,里面整整齐齐的码着各种儒家经典,包括很多经学大师所作的注解。
这四百多卷经典有几千斤重,已经要装五辆车了,对于一般人而言确实够多了——已经达到了“学富五车”的水平。
但对刘备而言,五车当然是不够的……
“嗯,昭姬豪气远胜天下男儿!”
刘备点了点头,挥手叫来赵云:“子龙,让弟兄们都过来……把这儿的书全搬走。”
“啊……啊?”
蔡琰傻眼了,回头看了看满院子的书:“全搬走?”
“是啊,昭姬不是说我若需要就可以自行挑选吗?”
刘备理所当然的点着头:“我觉着全部都需要……”
“这……这不是抢……”
蔡琰有点急,估计是想说‘抢劫’,但看了刘协一眼又收住了嘴:“将军,其中有很多孤本,若途中遗落,便再无传世了!”
“是啊,所以得有大军保护好这些孤本,免得失传……陈留逆贼颇多,兖州各郡皆有附逆之贼,珍贵典籍留在此处实在是不安全。某身为少师,保护先贤著作,责无旁贷啊!”
刘备回头招了招手,让赵云带兵进门:“子龙,让弟兄们小心些,不可遗落了一片竹简。”
貂蝉在旁边捂嘴暗笑。
刘协则好奇的上前寻摸那些没见过的奇书。
貂蝉的启蒙教育做得挺不错,刘协此时已经认得绝大多数常用字,已经可以自己读书了。
其实宫内藏书数量原本并不比蔡邕家里少,但宫内没有那么多的杂书——以前是有的,自从汉代天子选秀大行其道之后,宫内的藏书就以经典为主了。
东观藏书也大多只剩了各种经典的古今文释义,太学门前的熹平石碑则只有精校之后的七经。
其实蔡邕的藏书有大半都是因为修书而得到的,但并不是把书偷出来了,而是重新抄的——蔡邕是东观修书的主要负责人,修书时当然会让手下门人誊抄。
但确实有很多孤本,是被宫人偷偷卖出来的。
刘备的部曲还是有素质的,一个个都轻手轻脚,为了避免不慎毁坏,甚至一个人只捧一卷,出门放到车上再回来取。
赵云甚至还让弟兄们用茅草垫在马车上为竹简做缓冲。
几百辆大车被推了过来,在蔡家门口排成了长长一列,很有点后世货车在批发市场排队进货的样子……
蔡琰无奈的叹了口气:“刘将军此等行径,是做惯了贼吗?行此劫掠之事,岂非污了名声?”
“嗯?昭姬眼力不错……”
刘备点头大笑:“做贼就做贼吧……但借书这种事,怎么能算劫呢?此事当为万世流传之美名啊!”
蔡琰很是不满:“怎么?将军这种借法,难道还会还吗?”
“当然要还……借你万卷书抄录,明年还你十万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