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民本
第十六章 民本 (第1/2页)荀子自然也不能免俗,咽了口口水。
“小友盛情,老夫却之不恭。”
面片儿柔软好嚼,散发着谷物特有的气息,葱香,油香,还有不知是什么配方的咸鲜酱汁,纠缠不清的挂在面上,随着咀嚼吞咽一起浓郁的勾缠着味蕾。
满场都是筷子和碗碰撞的声音,还有感叹声。
低配浆糊版酱油和野外小葱版葱油,拌着粗糙面片,荀子吃了两碗,意犹未尽的反应过来。
他好像……是来辩论的吧?
但一回头看见有那吃的满嘴边都是油乎乎的,看锅里没有面了已经跑去买麦饼和粟米饭蘸汤的,好吃到声泪俱下高歌麦子与葱多么搭配的……
嗯,果然问题还是殷珏这儿的饭太好吃了么?
虽然孔子他老人家也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荀子也还是第一次见人将一些常见食材做的如此之合口。
只是孔子所提的饮食是礼,医家《黄帝内经》所言为养,如同这般将食材研究搭配,好吃又美味的流派,荀子怎么想也想不通应该是哪一家。
此刻也还有不少人未用完,不宜继续论辩,荀子便闲谈道:“听闻小友自隐世流派而来,只不知小友,隶属何家?”
殷灵毓正在喝酸梅汤,闻言放下碗道:“民家。”
“民家?”荀子扬眉。
玄衣少年浅笑着:“是,以民为本,富民兴邦,民强则国强,是为民家。”
民家,民家,民主与共和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
是她的底气,她的神秘师门呢。
荀子点点头,也并未多问,只叹道:“是也,民者,国之基也,养民以富,导民以礼,威民以法,三者备而后天下治。”
事实上,荀子的学说因其偏激的“性恶”,与孟子看似“对立”,是长期被正统儒家排斥的。
又因为反对迷信,在汉朝董仲舒后,荀子的学说就开始隐没和被边缘化,一直到晚清时期才重新被大众所重视。
但封建帝制沿用千年的“外儒内法”,追根溯源,早在荀子处便能觅得本源。
只是,民本不是民主,荀子虽明白民生关乎国家存亡,但亦与诸子百家中的大部分人一样,认为“君师者,治之本也”,批判墨家的思想破坏阶级秩序,仍旧带着儒家的“圣天子垂拱而治”,看重阶级秩序。
只是他又比如今的其他大儒更具现实精神,看重律法,看重教育,甚至身体力行的实施着教化。
能教出李斯和韩非来,也就不奇怪了。
殷灵毓不紧不慢喝光了碗中的酸梅汤,抬眼笑道:“天下治,黎庶兴,犹如川流入海,后海上腾云,云聚落雨,再润山川,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这便是了,老夫亦常言'天行有常',四时更替,万物生息,本就自成法度,然则水火无情,总是要加以引导规训,若一味无为而治,指着上苍怜悯,人与万物又有何异?”
荀子吐槽着,他最是不喜这一套的,再加上虽然不在官场里了,却不缺耳目信息,不免有点子真情实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