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天子家奴尔
第357章 天子家奴尔 (第2/2页)沈一贯说道:
“张秉笔出手了!”
沈一贯说道:
“张秉笔带着营造学社的太监,扣押了内承运库的账册,连续倒查三年的账册,抓了好几个大蠹虫出来!”
“证据确凿,陛下震怒,杀了三个贪墨巨大的太监,剩下的都充入南京净军,整个内承运库都大换血了。”
“内承运库这些年利用实物征收的机会,从中贪墨了不少。”
“其中江南镇江府贡的鲥鱼,岁贡40尾,但从先帝和陛下都不爱吃鱼,这些鲥鱼费劲送入京师,却被负责的太监高价转卖,所得颇丰。”
听到这里,苏泽也咂舌。
鲥鱼是长江的江鲜,镇江是重要的捕捞点。
皇帝不爱吃鲥鱼,但是鲥鱼却每年都贡。
将五十尾鲥鱼活着送到京师,这难度比起送荔枝去长安稍微低一点,但是途中的损耗也很惊人了。
必须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要精心照料才行。
就是在江南,想要吃到一口新鲜鲥鱼都难,活着送到京师的鲥鱼,想想都知道有多珍惜。
苏泽的门客徐渭就有诗:
“鳞中许贡止常鳞,但取冰鲥片厣新。
五马敢团茶叶饼,一车不动荔枝尘。”
改革就是这样。
政治是关系到所有人的事情,看起来宏大的政治改革,最后落实点就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实行纳贡折银,能让很多百姓免于劳役运输之苦,不会因为征税官吏的贪婪而倾家荡,这也是苏泽一系列改革的初心了。
苏泽也看到了结算报告。
【《吴淞铁路协商记录》通过。】
【江南贡税折银开始执行,大大减轻了江南百姓的负担,释放了经济活力。】
【最终江南士绅接受了你的建议,最后直沽铁路和吴淞铁路,合并为直吴铁路公司,共同在京师大宗贸易市场募股。】
【直沽铁路和吴淞铁路,这两条重要的线路完工后,所有人都看到了铁路的重要作用,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风潮。】
【贡税折银,成为日后执行全面折银纳税的源头。】
【直吴铁路公司在京师大宗交易市场募股后,大型项目在京师大宗市场募股成为惯例。】
【京师大宗交易市场中,也开始出现倒卖股票的交易,这里成为近代意义上第一所股票交易市场。】
【国祚+2。】
【威望值+500】
【剩余威望:1260】
苏泽合上系统,这两件事情都是小事,但是探索出系统的新功能,日后自己就能用这个协商会议,推动更大规模的改革了。
另外就是自己的官职也可以考虑升一升了,如果能独立执掌一个部门,也能做更多的事情。
——
“又募股?”
范宝贤听到范宽的消息,内心首先就是苦涩。
范宽也是同样的无奈。
倭银公司的募股才结束,他们的口袋几乎都空了。
作为走南闯北的商人,两人都能看到直沽铁路和吴淞铁路的价值。
这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直沽铁路修成,停靠在直沽的海船,卸货之后直接上马拉轨道车,就能直接送到京师。
京师附近的物产,也可直接装上马车,然后送到港口装船。
吴淞铁路就更重要了。
松江、苏州、常州三府,是丝绸、棉布的主产区,吴淞铁路修成之后,松江的棉布就能更快的送到港口。
范宝贤又说道:
“而且这一次的募股是两个月后,摆明了是要让南方士绅商贾也参与进来。”
范宽安慰说道:
“族长,钱是赚不完的,这次直吴铁路定然要均衡南北,但是我们有房山铁路的建设和运营经验,怎么都不可能将族长撇开的。”
范保贤得意的点头。
房山铁路是第一条铁路,范保贤全程参与了铁路从征地、建设,以及到了现在的运营维护的过程。
所有东西都是新的!
协商征地,铺设铁路,解决工程中的问题。
现在范宝贤还要管理整个房山铁路的运营,可以说在大明,除了提出铁路构想的苏泽,没人比范宝贤更懂铁路了!
范宝贤也明白,这份经历,比房山铁路公司的股份更值钱。
直吴铁路募资完毕,无论是开工建设还是日后运营,都要仿效自己搭起来的蓝图,甚至要聘请自己过去指导。
“族长,其实我有个想法。”
“仲立(范宽字)兄请讲。”
范宽说道:
“族长,我建议在直沽,建设一座铁路学校。”
“铁路学校?”
范宽说道:
“铁路运营管理调度,车夫的培训,这些都是要专业人才的。”
“这学校不需要像读书人的学校那样学习很久,仿效吏科班,三个月到六个月为期,专门培养这类专项人才。”
“如今在直沽和莱州,民办的航海学校可是不少,很多都已经做出了名声,船东更愿意招募学校毕业的船员。”
听完了范宽的话,范宝贤的眼睛也亮了。
正如范宽所说的那样,可以直沽和吴淞铁路的修建,必然会需要更多的铁路人才。
铁路学校如果能建立起来,那日后这两家铁路自然会从学校中招人。
这也就意味着,范氏能将影响力渗透到两条铁路中去。
也和范宽所说的那样,其实钱财对于范氏一族也只是个数字了。
范氏需要的是影响力,如果办学校,即使不能成为这家铁路公司的董事,也同样能影响直吴铁路公司。
范宝贤连连点头说道:
“这个办学的成本高吗?”
范款摇头说道:
“族长,要看办什么学校了,铁路学校雇佣几个教师,弄几间屋子就可以了。”
“咱们办学还有一个优势,可以让学生去房山铁路上实操。”
“等直吴公司成立后,族长可以和他们董事会谈判,甚至培养的费用都可以由他们出。”
范宝贤连连点头。
范宽又说道:
“办学也是朝廷倡导的事情,到时候在报纸上宣传一番,也能让朝廷知道族长的贡献。”
这下子范宝贤下定决心,对着范宽说道:
“仲立兄回头去票号支取五千银元,这办学的事情就有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