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谁还记得怎么哭
第441章 谁还记得怎么哭 (第1/2页)那滴泪自眼角滚落,尚未触及尘埃,便仿佛已在无形的世界里激起千层涟漪。
世间某些过于沉重的东西,开始悄然瓦解了。
最先有所反应的,是那些被悲伤与崇高绑架的故事。
边城集市的戏台上,正上演着百年不衰的《引火女神殉道记》。
演至高潮,为救苍生而决心自我牺牲的女神,在一片肃穆的圣歌中,一步步走向祭坛中央的烈火。
台下的观众早已泣不成声,人人手帕湿透,沉浸在伟大的悲怆之中。
只有一个叫张阿妹的女人,缩在最角落的阴影里,旁若无人地嗑着瓜子,仿佛眼前的一切不过是一场与她无关的喧闹。
女神终于张开双臂,准备纵身跃入火海。
全场啜泣声达到顶点,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孩童,忽然指着台上,用清脆得足以穿透所有哭声的嗓音大喊:“娘,她的鞋带松了!”
全场死寂。
所有人的目光,下意识地从女神圣洁的面庞,移到了她那只绣着金线的云履上。
果然,一根红色的鞋带,正调皮地耷拉在祭坛的台阶上,随着她身体的微颤而轻轻晃动。
那庄严赴死的步伐,瞬间多了一丝仓促与狼狈。
凝滞三息之后,不知是谁先“噗嗤”一声笑了出来,仿佛一个被扎破的气球。
紧接着,哄堂大笑如山洪般爆发,冲垮了先前用泪水堆砌的悲情堤坝。
台上的女神涨红了脸,一时忘了自己该跳还是不该跳,场面尴尬至极。
自那以后,这出戏便再也无法重现往日的悲壮。
每次演到关键时刻,台下总会有人开始窃窃私语,检查演员的衣着细节。
有时是祭司的胡子没粘牢,悄悄翘起一个角;有时是充当圣火的火炬,因为油料问题而冒出滚滚黑烟,熏得女神一边咏唱一边咳嗽;最离谱的一次,是背景里扮演信众的群演,竟在女神殉道时长长地打了个哈欠。
半年后,戏班无奈解散。
原班人马痛定思痛,干脆排了出滑稽双簧,名为《傻妇点火》。
张阿妹最后一次路过那座戏台时,恰好听见台上的丑角用夸张的语调嚷着:“神嘛,不就是个做饭忘了关火的倒霉蛋?”台下笑声震天,瓜子壳撒了一地。
宏大的意义被消解,沉重的执念也开始松动。
禁地溪畔,一株野生薄荷正努力生长。
那是姜璃消散前,最后一缕意识的寄托。
她没有留下任何复杂的编码或传承,只是让这株植物分泌的香气分子,携带上了一段极其简单的频率——那是她初遇那个冰冷系统时,自己心跳声的倒放。
这香气无孔不入,却又清淡得让人难以察觉。
当闭死关的修士偶然路过,闻到这股若有似无的清香时,某种绷紧了数百年的心弦,竟在毫无防备间松弛了下来。
一位以剑证道、誓要飞升的剑修,怔怔地站在溪边,忽然拔出视若性命的本命灵剑,在光滑的鹅卵石上刻下“今日不练剑”五个大字,然后扔下剑,躺在草地上看起了云。
一位背负着宗门兴衰重任的少主,抚摸着腰间的宗主令牌,想起的却是儿时在后山掏鸟窝的乐趣。
他沉默良久,将令牌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用灵力送回了宗门大殿,附言只有一句:“我想回家种田。”
更有甚者,一个为了推演天机而耗尽心血、形容枯槁的卜师,蹲下身,第一次饶有兴致地数起了溪水里有多少颗不同颜色的鹅卵石。
一,二,三……他数得那样认真,仿佛这才是世间最值得探究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
他们只是不约而同地觉得,“今天特别不想拼命了”。
那股曾经驱动着他们燃烧一切、勇猛精进的欲望之火,被一阵清风温柔地吹成了袅袅炊烟。
而作为这一切最初的推动者之一,谢昭华也在某个深夜,感受到了这股弥漫天地的松弛。
她毫无征兆地从入定中醒来,鬼使神差般地走向了那片早已被废弃的璇玑阁实验室。
月光穿过残破的穹顶,照亮了锈迹斑斑的仪器。
蛛网如纱,在冰冷的金属间织就着时光的纹理。
她走到一台残破的显影盘前,那曾是她与“他”交流的核心。
她伸出手指,轻轻触碰了一下满是尘埃的盘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