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未来展望
第六章 未来展望 (第1/2页)2023年的第一场雪落在安汉中学的银杏树上时,张诚正在校长办公室铺开新的五年规划图。投影仪将“未来学校“的3D模型投射在墙上,智能教室、科创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轮廓在雪光中若隐若现,像他二十年前在乡村学校黑板上画的星星,终于有了清晰的形状。
校长,教育局说特色学科建设资金可能要削减。“教导主任李薇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张诚摸了摸规划图上的“嘉陵江文化研究中心“,那里计划开发方言、航运、民俗三门校本课程。“明天去趟教育局,“他卷起图纸,“顺便带上学生们做的嘉陵江船工号子VR项目。“
校本课程开发会议开得异常激烈。历史老师王建国拍着桌子:“花时间搞这些'不务正业'的课程,升学率怎么办?“张诚没有说话,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初二学生用无人机航拍嘉陵江古码头,在地理课上讲解河流改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语文课上,学生们用方言演绎《南充地方志》中的故事,笑声穿透屏幕。
“教育的价值不是流水线生产,“张诚指着视频里眼睛发亮的学生,“而是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星辰大海。“会后,他带着王建国去看正在建设的科创中心,工地上的安全帽堆成小山,最上面那顶写着“未来已来“。老教师忽然指着蓝图上的“星空实验室“:“这里能看到北斗七星吗?“张诚笑了:“不仅能看,还能让学生们亲手'触摸'星星。“
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启动那天,安汉中学来了一群金发碧眼的客人。张诚用英语向来宾介绍学校的“双师课堂“:屏幕上,安汉学生正在和英国伙伴讨论《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双方的PPT里,既有工笔仕女图,也有英式下午茶的插画。
然而,最初的合作并不顺利。英国教师对“嘉陵江生态保护“课程提出质疑:“这和国际课程体系如何兼容?“张诚没有争辩,而是邀请他们参加学生组织的“跨洋生态论坛“。当英国学生看到安汉学生用嘉陵江的鹅卵石制作的水质监测模型,看到他们用英文撰写的《保护母亲河倡议书》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智能教室的试点遭遇了技术瓶颈。供应商提供的系统总是卡顿,年轻教师们急得直跺脚。张诚带着团队住在实验室,饿了就啃方便面,困了就用黑板擦当枕头。某个凌晨,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乡村学校,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电脑界面的场景,于是拿起粉笔,在白板上勾勒出学生使用智能系统的流程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