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打起精神来
第244章 打起精神来 (第1/2页)建隆四年七月二十六日,一直定期发布刊报的《汴京时报》,受礼部尚书魏序之托,奉工部尚书唐秉闻之命,印发了关于沧州府平民黎方礼的特别报道篇。
报道中,春官和冬官共同肯定了沧州籍老人黎方礼大爱无疆,润物无声的奉献精神,以及践行儒家博爱、佛家渡世的高尚品德。
他的生活极其俭朴,他的行为感人至深,他在有限的长度里,将生命的宽度无限扩大,他付出了所能做的一切,表达了对人间最朴素而深沉的爱。
“要让我们的子孙后辈,永远都记住这样的人。”陛下如是说。
大郑帝国礼部衙门,号召大家要向黎老学习,向他的光荣事迹靠齐。圣贤不在书里,圣贤在你我身边,在你我心中。
“要向着阳光生长,身如莲花不沾染一丝泥沼。”——殿帅凌晨有感于黎老墓前。
度支司专门从户部库房拨银50两,用于为黎老重修坟墓,并将他生前居住和救助流孤的山神庙,修缮成“黎氏祠”,供当地百姓和慕名而至的人们瞻仰祭拜。
一股与人为善、博爱济世、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从汴京城飘荡出去,席卷向大郑四方。自周末战乱以来形成的谨慎、冷漠、自私的社会现象渐渐有所好转。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也被“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的声音所淹没。
汴京城里的公侯权贵们很难受,当初大家听说了陛下的马前卒突然离开京城中枢后,还高兴的庆祝了几场,可算把这小子给打发了。
不在御前行走,陛下就会渐渐忘记他,不在殿前司属,就会渐渐失去对兵权的掌控,谁管他去哪里?爱去哪去哪!
可是现在,大郑各个地方的市井街坊和乡野村庄都在谈论着黎老的感人事迹,自然也注意到了是凌晨游历时发现的。
也不知道是谁传出的那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让凌晨的声望直线上升,一个不为名利,忠君爱民,走到哪里都在发光的好臣子形象深入人心,陛下还特意嘉奖了镇国夫人。
真难受呀……
比汴京城里的公卿们更难受的是沧州知府严文跃,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京中与自己关系交好的同袍来信说,御史中丞林济远在乾元殿上问候了自己的高堂,骂他素餐尸位,治下竟然还有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朝廷的俸禄就是发给一条狗,也比发给他强。
要是换了别人敢这么打自己的小报告,严文跃早就拔刀了!他当年可是从应开疆的旗下率众投诚过来的,不是只会之乎者也的文人!
可当严知府听说弄出这事儿的是凌晨后,瞬间又蔫了。
这个真惹不起。
暗暗查访一番后,严文跃惊奇的发现殿帅居然还给自己留了面子,只说黎老是操劳而终,而不是饿的没饭吃去挖野菜被蛇咬伤,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亡。
不然这事儿要是传到陛下耳中,别说乌纱帽了,脑袋搬家都是有可能的。
记住,如果林济远在朝堂上倚老卖老,表演以吐槽你为主题的个人脱口秀,别慌,这说明问题不大。
顶多会被通报,罚点工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