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第89章: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第1/2页)金戈攥着那张画着滴血匕首的白纸,指节绷得死白,纸张边缘在掌心割出细微的红痕。窗外,铅灰色的云层沉沉压下来,像一块巨大的、吸饱了水的抹布,闷得人喘不过气。
张牟在电话那头的声音,绷得像拉满的弓弦:“待着别动!封锁现场!我立刻带人过去!”
警笛由远及近,撕裂了滨海镇午后令人窒息的沉闷。张牟带着几名干警冲上四楼时,金戈仍靠着冰冷的墙壁坐在地上,衬衫后背被冷汗浸透,紧贴着皮肤。他缓缓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恐惧和愤怒如同冰火交织。
“哥……”金戈的声音嘶哑得厉害,他把那张如同烙铁般灼人的纸递给张牟,“他就在这儿……看着我们……”
张牟接过纸,目光扫过那简陋却散发着森森恶意的图案,特别是那潦草的厦夂一中校徽轮廓,以及那行刺目的红字:
“猜猜看,刀尖指向谁?”
张牟的眉头拧成了死结!他迅速指挥干警勘察现场,自己则用力拍了拍金戈的肩膀,那力道沉甸甸的,带着不容置疑的稳定感。
“给我挺住!余匕这杂碎,他敢露头,哥就让他彻底消失!现在,跟我回局里,做个详细笔录!这孙子留下的任何一点气味都不能放过!”
市公安局询问室里,日光灯管发出单调的嗡嗡声。金戈将下午那惊心动魄的几分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让他汗毛倒竖的直觉,都反复复述。张牟记录的手指用力得几乎要戳破纸面,旁边的干警神色也愈发凝重。余匕,这个如同毒蛇般潜伏在阴影里的名字,再次搅动了整个懋冈警方的神经。
“现场提取到几枚模糊脚印,窗框上有新鲜的擦蹭痕迹,和当年监狱里余匕留下的部分特征比对…有相似处。”一位技术警员推门进来,声音压得很低,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正在扩大搜索周边监控。”
张牟猛地一拳砸在桌面上!“查!掘地三尺也要把这阴沟里的耗子挖出来!通知下去,增派人手,重点布控厦夂一中!所有金戈的密切接触者,尤其是黄琳老师,立刻安排便衣保护!动静小点,别打草惊蛇!”
金戈的心猛地一抽!“黄琳…”这个名字像针一样刺进他紧绷的神经。前世失去她的剧痛,如同尚未愈合的伤疤被狠狠撕开,鲜血淋漓!他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面刮出刺耳的锐响。“哥!黄琳她…”
“放心!”张牟斩钉截铁,目光锐利如刀锋,“弟妹的安全,包在我身上!我亲自安排最可靠的人!你现在,给我回去!该干嘛干嘛!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让他看出你乱了阵脚!明白吗!”
张牟的话像一剂强心针,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金戈深深吸了一口气,那空气冰冷,直灌入肺腑,强行压下胸腔里翻腾的惊涛骇浪。他用力点头,眼神里重新凝聚起一种近乎凶狠的坚定。对,不能乱!余匕要的就是他恐惧失控!他偏不!
走出市局大楼,傍晚的风带着海水的咸腥扑面而来,吹得他一个激灵。铅灰色的天幕沉沉压着懋冈市,路灯提前亮起,在潮湿的空气中晕开一圈圈昏黄的光晕。他掏出手机,屏幕的光映亮他依旧苍白的脸。指尖在通讯录里“琳琳”的名字上悬停了几秒,终究没有拨出去。张牟的人应该已经到位了。他不能慌,不能让她听出任何异样。
他转而拨通了崔丽的电话,声音努力调整到平稳的频道:“崔姐,是我。明天的‘亚太教育革新者论坛’线上连线环节,我们这边设备再最后确认一遍。对,特别是网络稳定性,国际连线不能出岔子……嗯,辛苦了。”
第二天上午,厦夂一中多功能报告厅。巨大的LED屏幕分割成数个画面,连接着来自新加坡、东京、悉尼等地的分会场。不同肤色的教育专家、学者头像整齐排列。会场布置得庄重而现代,灯光璀璨,映照着台下济济一堂的懋冈市教育界代表。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香氛和低沉的、多语种的交谈声。
金戈坐在主发言席上,一身熨帖的深灰色西装。他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面前厚厚的发言稿上,每一个字都像是重若千钧。然而,眼角余光却像不受控制的雷达,一遍遍扫过台下人群的间隙,掠过每一个出入口。穿着便衣的干警分散在会场不起眼的角落,张昊坐在靠后的位置,神情比平日多了几分警惕,目光也时不时扫视周围。崔丽、张海、李佳他们坐在前排,脸上是掩不住的激动和期待。
金戈的目光最终落在一个空位上——那是黄琳的位置。她本该在这里的。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张牟清晨发来的简短信息在脑中闪过:“弟妹学校有点急事处理,稍晚到,安全无虞,放心。”放心?怎么可能真的放心!余匕那张画着滴血匕首的纸,那指向校徽的刀尖,如同跗骨之蛆,啃噬着他每一根神经!他只能强迫自己相信张牟。
“金戈老师?”旁边负责会务的陈桂枝老师轻轻碰了他一下,眼神带着询问。
金戈猛地回神,这才发现全场目光,包括屏幕上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视线,都聚焦在自己身上。论坛的主持人,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亚太教育组织官员,正微笑着向他示意:“金戈老师,您关于‘唤醒内生动力:学生主体性重构’的实践报告,我们期待已久。请开始您的分享。”
“抱歉。”金戈微微颔首致歉,声音透过面前精致的话筒传遍全场,也清晰地同步到各个分会场。他站起身,调整了一下领带,那动作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他点开PPT,巨大的屏幕上瞬间铺展开厦夂一中生机勃勃的校园画面——辩论社的学生在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慷慨陈词,眼神锐利;创新工坊里,几个学生围着他们设计的简易机器人热烈讨论,手指沾着机油;田野调查小组在滨海镇红树林湿地里专注地记录数据,裤脚沾满泥点……
“各位同仁,”金戈开口了,声音起初有些低沉,但迅速变得清晰而有力,如同拨开迷雾的钟声,“我们曾习惯于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深信知识如同水流,只要打开阀门,就能自然灌注。但现实,往往给我们浇下冰冷的冷水!”
他切换PPT,画面变成几份字迹稚嫩却充满困惑的匿名问卷扫描件。“‘老师讲的很好,但我听不懂,也不敢问。’‘作业都会做,考试全不会,我是不是很笨?’……这些声音,微小却真实,它们像针,刺破了我们教育者长久以来的某种自信幻象!”
屏幕上接着展示出一系列震撼的对比数据折线图。“在我们推行‘内生动力唤醒计划’的第一年,主动提问率上升了87%,课堂深度参与度提升了65%!而最让我夜不能寐的,是这个——”金戈的手指重重指向一条陡然攀升的曲线,“学生自主发起的研究性课题数量,两年内增长了400%!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标准答案,他们在探索‘为什么’,在寻找‘还有什么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