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内阁时代
第7章 内阁时代 (第1/2页)大军在英国公的统摄下,再没有掀起任何波澜,即便是汉王心中再不甘心,也没有做什么小动作。
大势已去。
这就是横亘在所有人心中的一个念头,从正统、政治、军事,汉王一个都不占优,还拿什么去争?
大军回京后,士卒各自归营,卫所兵回到各个卫所之中,将军们都纷纷回到了各自衙门之中,短短两天,北征大军烟消云散。
一直横在大明上空的那一朵阴云,也仿佛在瞬间散去,天高云淡,让人心头唯有快意。
大行皇帝的遗体回来后,丧礼终于可以开始运转,准备了许久的礼部按部就班开始布置。
一众重臣则入殿商议身后事,庙号和谥号,没什么可讨论的,大行皇帝生前最推崇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太宗又有正式继承的意思,于是自然便定下太宗文皇帝!
这个在开国之君外,基本上最上等的庙号和谥号。
永乐二十四年八月初三,盛大的登基典礼在皇宫中进行,朱高炽正式登基,于次年改元洪熙。
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太孙朱瞻基为太子。
在朱棣遗体回京的时候,朱高炽就已经接连下了许多命令。
当初那些在夺嫡之争中被下狱的太子党,全部释放,官复原职,这些人之中,比较惨的,甚至坐了十几年牢。
还有包括那些被贬斥到蛮荒之地的,诸如被贬斥到交趾的解缙,也都召回京城。
一朝天子一朝臣!
当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随着太子登基,当初那些东宫潜邸的官员,都是朝堂之上的新贵。
最让人艳羡的便是内阁阁臣,内阁大学士杨溥在监狱中困顿十年,出狱后官复原职为正五品学士,仅仅半个月时间,就升任正四品翰林学士,且多次被召进宫中,谁都知道,这绝不是他仕途的终点。
其余内阁阁臣,诸如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等,皆在短短一个月时间之中高升四品、从三品,只是依旧在内阁行事而已。
在永乐朝愈发权重的内阁,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英国公张辅进封太师,加禄米五百石,声望愈隆。
朝野皆望向了李显穆,想知道李显穆会得到什么官职,要知道如今的李显穆已经是兵部尚书了。
华盖殿中。
朱高炽和李显穆相对而坐,略忧愁道:“显穆,如今六部尚书、侍郎的人选都已然齐全,我希望能够给士奇、子荣等阁臣升官,却不知该如何去办。”
李显穆眼中闪过一道精光,“陛下对内阁这个机构如何看待?”
朱高炽沉吟道:“协调六部、辅佐君王,实在是大明不可或缺的机构,若是没有内阁,大明皇帝纵然是疲累至极,也管不好天下之事,必然生乱。”
“既然内阁如此重要,那其中自然需要最杰出的人才,杨士奇、杨荣等人,皆是天纵之才,且都在内阁任职多年,若是将他们调入六部,岂不是荒废了其才华?”
李显穆这是不赞同将他们调出内阁了,朱高炽疑惑道:“可内阁品级太低,他们都是朕的功臣,不给他们升官的话,朕岂不是刻薄寡恩之辈?”
李显穆笑道:“陛下,英国公有从龙之功,陛下擢升其为正一品太师,而不让他署理五军都督府事。
一个人又不是只能担任一个官职,当初臣担任礼部侍郎时,兼任内阁大学士,谁会觉得臣品级低微呢?
如今大明出巡诸省的巡抚,是没有品级的官员,挂都察院御史的职衔才能压得住三司。
这岂不是异曲同工吗?
如今陛下想要为功臣升官,完全可以擢升为六部侍郎、乃至于尚书,而依旧让他们在内阁理事,甚至日后形成定例,凡入内阁,皆以三品以上。”
“妙!”朱高炽双眼放光,他越琢磨越觉得此策甚是奇妙,完美的解决了如今的困境。
回过神来,朱高炽望向李显穆双眼放光,“显穆,你也回内阁来吧,朕依旧将华盖殿大学士赐给你,日后内阁以你为首,朕才能安心。”
以实职兵部尚书兼任内阁大学士,这基本上算是半个宰相,在如今的大明朝廷上,谁也盖不过他去,纵然是李显穆也动了心,当即应下此事。
朱高炽的速度很快,登基不过三个月,十一月时,杨士奇等人就已经第三次升迁,这一次是正三品的六部侍郎,简直是坐火箭一般的升迁速度。
实际上在皇帝表现出要重用阁臣时,六部侍郎和尚书都很担心,不知道是哪几个倒霉蛋要被踢出局。
圣旨下来时,可谓震惊朝野,陛下竟然没有将阁臣送入六部,而是直接为他们加了正三品的职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