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新朝
第28章 新朝 (第2/2页)朱瞻基笑道:“自然是兼任,否则如何让地方畏惧而不敢趁着分拆诸省而上下其手呢?”
“兼任”二字让人微微松了口气。
既然势不可挡,也只能顺从,很快众人就思索起这件事,抛去皇帝想要改变上层官员的格局外,让正二品大员去新建立的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巡抚,的确是一个很妙的主意,能够快速奠定当地格局。
这么一批大员出外巡抚,当地的官员自然是战战兢兢,不敢趁着分拆诸省混乱期间而做下错事。
明眼人也都能看得出来,这些被调出京城的二品大员,既不在先帝的托付名单上,又不在新帝的心腹名单上,这才是从七卿位置上被调走的原因。
所以如果巡抚自己要做些什么事,地方官员也敢鱼死网破,相互之间制衡,不让一家独大,顺利完成分拆诸省的大事。
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是真的很妙。
而且非常像李显穆的手笔,一步三算,将一件事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
面对新帝的人事调整,众人上基本上保持了沉默,而被点到名的五人,则纷纷谢恩,这就是皇帝的权力。
总能把自己希望的人放到需要的位置上。
在后殿时,朱瞻基就问过李显穆的意思,“老师会不会觉得,朕一登基就放逐老臣,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李显穆只略一沉吟,就向朱瞻基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如下——
“如今朝廷上的大臣基本都是永乐年间就留下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不说身体如何,终究有一日是要致仕的。
军中讲究老人带新人,政坛之上亦当如此,总该是要培养一些能够挑起大梁的朝廷栋梁。
如果这一批老人都致仕或者去世了,难道还看着大明出纰漏吗?
臣很赞同陛下准备换一批新人的想法,只是在人选上,要好好把关,六部尚书以及左都御史,执掌国朝重器,不可轻视啊。”
对朱瞻基而言,这是一个很“李显穆”的回答,永远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上去看待国朝大事。
格局拉满。
“诸位爱卿多年劳苦功高,如今还要为国朝远赴千里之外,朕深慰之,朕特为诸卿加从一品散官初授荣禄大夫。”
这个大手笔甚至把杨士奇他们都震住了,七卿变成巡抚,权力自然是大幅度缩水,但真要说的话,其实也还好,从七卿变成了封疆大吏而已。
不是那些养老位置,也没有真的退出权力场。
如今皇帝拿出一个初授荣禄大夫,那就一切都值了,毕竟这里不少人可能一辈子都拿不出这个级别的散官。
如今殿中,也只有李显穆才有从一品升授光禄大夫,这是朱瞻基登基后,为了凸显李显穆帝师的地位,而特意封赏的,是如今文官中最高的。
而且李显穆拿到光禄大夫,也是因为他本就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朱瞻基又为他加了少傅,本就是从一品的加官,光禄大夫只能说是水到渠成。
一场精准的政治交换,朝廷上就空出了五个正二品的高位,而这种位置,本来就只有八个!
这下皇帝手中的政治资源,一下子便充足起来,在稍后的政治博弈中,有了更多的腾挪空间。
见一切顺利,朱瞻基不由自主的望了李显穆一眼。
李显穆教给了他很多东西,而今日,又是一堂课,在不准备动手血淋淋的情况下,该怎么去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在确定了这件大事后,接下来由李显穆主持,具体商量起了派谁去分拆诸省,王艮是之前先帝就定好的,南直隶交给他。
甘肃和辽宁,这两个承宣布政使司和内地布政使司不同,肩负着更多的军事重任,所以派去的人选也要细细斟酌。
一直商议到日中之时,人选才全部定好。
群臣出殿时,郑欢走到李显穆身边并行,嘴角带着丝苦笑,“明达,以后在京中,就要看你一人了。
果然还是躲不过啊。”
李显穆也不知道说什么,当初郑欢是帝党,并不愿意加入太子党,后来想加也没核心位置了。
朱高炽登基后,郑欢从户部尚书位置上被调走,担任都御史,就已经有点边缘化,因为朱高炽不太在乎都察院。
现在朱瞻基继位,郑欢离开核心官位,是必然的事情,左都御史这种位高权重的位置,不是他这个前前帝党所能占据的。
“江苏乃是大明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到了江苏之后记得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日后我对江苏有非常重大的安排,需要你打好基础。
况且京中局势一日三变,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又有尚书出缺,你就能从江苏回京。”
郑欢一惊,因为他看到了李显穆眼底的寒光。
“明达,如今你位列第一臣,难道还有人敢撄你的锋芒?”
李显穆面无表情道:“我只是重臣,又不是权臣,就算是权臣也有人不时反对,何况我呢?
如今新皇登基,朝廷势力格局再次洗牌,我这个旧时代的大臣,自然是众矢之的。
不提外边,只说心学内部,如今你前往江苏,我师兄则已然预定七卿之位,心学内部便会有变革出现。”
这下郑欢也面色沉了下来,心学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他和王艮就是两大派系之一。
之前他们这一派在心学内部是占据绝对官位优势的,他是七卿,杨荣是皇帝的核心大臣,而王艮相比较起来,就落在了后面。
但如今他却被迫出局了。
一起一落,如同潮水浪化,渐渐改变。
想到这里,郑欢悚然一惊,低声道:“难道是陛下……”
李显穆沉吟了下,缓缓摇头道:“大概率不是,心学并没有强到需要内部分化的地步,最重要的是,有我在,心学就内斗不起来。”
这番话中带着傲然之色!
他李显穆才是心学真正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