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 章 提前的布局
第11 章 提前的布局 (第1/2页)在家只休息了三日,余令就悄然离开了长安。
这三天,余令安安静静的和老爹说了三天的话。
家今后该怎么走,宅子要不要扩建,门前牌坊要不要做,等一系列的事情父子俩都细细的商谈了。
宅子不扩建,门牌坊也不做,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就是什么样子,往后也是什么样子。
余令想的很清楚。
这些东西虽然是身份的体现,但只要做了,也就等于和黄渠村脱离了。
仇富的这个念头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对比之下心里不平衡造就的。
一旦乱世到来,底层的百姓才是大地上最厉害的蛟龙。
余家不会脱离这个群体,永远都不会。
衙门的官员等待了三天,同知大人没来。
长安的步伐还是先前那个样子,并未因为同知大人的回归而突然死人,都松了一口气。
要说没改变也不尽然。
知府衙门多了一个掌推勾狱讼之事的七品推官,他的名字叫做王辅臣。
以及一大群经制吏来填补知府基层。
全部分散在吏、户、礼、兵、刑、工六房。
无论是县还是知府,都有一个“正印官”和数名“佐贰官”。
这些官员才是“朝廷命官”,由朝廷任命,俸禄是朝廷发放。
他们是一个衙门的“决策层”。
六房的统称为“经制吏”,是一个衙门里的“业务骨干”。
这些人虽然不是官员,却是执行衙门决策的主要人员。
如今,三班六房来了一大批这样的人。
这些人都是跟着余令回来的那一批人。
一起嫖过娼、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是男人四大铁。
这群人跟着余令一起扛过枪,也一起分过赃。
经历过生死,还得余令提拔成了人上人,这群人的心自然是围着余令转的。
这群人一来一下子就把缺人的三班六房给填满了。
不会做事没关系,不懂流程没关系,不认识字也没有关系。
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思维!
只要愿意弯下腰去学,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直到此刻,余令的手才算是真正的伸开。
干事的人才是衙门最重要的人,最苦的是他们,最倒霉的也是他们。
上官犯错,掉脑袋的也是他们。
余令用这群人一下子就把握住了整个知府衙门。
政令可以不过余令的手,但一定要通过三班六房来执行。
也可以不过三班六房,不过三班六房那就得自己跑。
这年头,交通不便利,自己跑,挨个统治,一个政令就能要人半条命。
衙门的这群人上马都需要人顶着屁股往上推。
在长安城内吃个酒,都要钻轿子。
没有人会傻到这么做。
因为一道完整的政令需要经过决策制定、决策行移、决策执行、决策核查这四项,少一项都不行。
这不是余令想出来的,是历朝历代衙门做事的标准。
只不过现在被人玩坏了,主官直接决策制定,然后决策执行,少了行移和审查。
拍脑子的政令很威风,可受苦的全是百姓。
余令知道自己很笨,不可能创建出一个简单且有效的办事流程。
余令也很懒,直接下令今后的知府他们政令必须执行这四步,少一步政令就是不合格的。
经手人必须签字,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砍谁的脑袋。
责任到人。
没能进入知府衙门的人余令也没放过,自己名下还有一千军户呢!
这些人刚好分出去练兵,名头是扫黑除恶,打造盛世长安。
他们熟悉余令的那一套,照葫芦画瓢就行。
如此一来,长安的护卫力量一下子就够了。
已经到了武功卫所的余令轻轻地将官印放在桌上。
如今的余令是正儿八经的经历司长官。
官职全称,经历掌司事。
余令给刘敏宽五百匹马不是在讨好他,而是在真正的感谢他。
只要余令手拿经历掌司事官印,布政使姜槐道就算有一千个心眼他也只能干瞪眼。
他的手伸不进来。
因为布政司管经历司属于越权。
最有趣的时候经历司是一个又小,又独立,又管的宽,已经是名存实亡的小衙门。
这里面才两个人,余令还是主官。
布政使根本无法锁定经历司。
无法锁定就没法穿小鞋,在这个部门,只有余令有给下属穿小鞋的机会。
哪怕岁末的考核,哪怕负责考核官员的巡抚来了,哪怕这个巡抚是姜槐道的亲兄弟,他也考核不到经历司。
除非他姜槐道成为三边总督,军政一手抓。
望着官印,高明邱腰杆挺的直直的。
余令离开的这几个月,他心惊胆战了几个月,经历司就剩下他一个人了。
他生怕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下来,他的脑袋就飘到了旗杆上。
现在好了,余令回来了。
俗话说的好啊,天塌了有个高的先顶着,他觉得自己还能再好好地活一段时间,瞬间有了底气。
孙千户,李千户,赵千户三人规规矩矩的坐在两边。
望着黑瘦黑瘦的余令,心里偷偷的思量着军报上的事情是真还是假。
军报下来了,余令做了这么大的事情自然需要让三边将士学习一下。
鼓舞士气,向榜样学习。
大家信不信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年头边关有冲突,死了太多人的,瞒不住了才叫输。
瞒住了,敌人退了叫边关安定。
杀了七八个那就是大胜。
眼前的三位千户没把事情想得这么简单。
他们知道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是一个狠人。
如果他真的杀了七八个,那这七八个一定死状极惨。
今日余令来的时候还带了一群战马……
如此说来军报上的东西可能会有点夸张,但余令一定杀了不少人,不然这些马的来源就说不清了。
这可是真正的草原马。
见人到齐,余令站起身朝着众人拱拱手道:
“这批马数量不多,属于卫所,都是成年的好马,今年四五月就要发情了,咱们卫所里可有懂得养马之人?”
余令的话音落下,三千千户都不说话了。
不是卫所里面没有养马的人,而是这三位都害怕谁举荐谁担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