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章 因为我善
第 62章 因为我善 (第2/2页)这是那天和皇帝闲聊的时候已经约定好的,皇帝要掌握财权。
既然如此,户部这群人要腾位子,让后面的人上。
后面的人自然是从今年的进士里选。
虽然进士里的人也不一定是心向朝廷,肯定还是南人居多。
可再怎么样,也比现在的户部这群人强。
这群人已经“倚老卖老”了!
只要有新人到他们就拼命的使唤新人。
脏活,累活,得罪人的活全部安排给新人,把新人折腾走了他们还会得意的说胜利了。
这些苟且勾当,余令都知道。
在东厂干活的那段日子,余令把这些当小说来看。
那可是真的长见识,开眼界,看得余令废寝忘食。
原先余令以为书吏架空主官是鬼扯。
等看到这些后,余令觉得官场里都是高手。
书吏拿权最简单的法子就是写又臭又长的报告,让你不想看。
他们不是一个人这么写,是一群人都这么写。
主官精力有限,真要认真的看,时间全部耗费在这上面了。
你在这上面耗费的时间越长,下面官员能做的就越多。
你要不想看,可事情得做啊,你只能让小吏来决策总结出来给你。
这群人改一个关键点,避重就轻说一件事,主管发现都发现不了。
最无解的是最后执行权也还是他们。
地方贪污成风,很大原因就是这群人。
地方官员有替换制度,文吏不属于官员他们不替换且和地方的大户早都联合到了一起。
不是世袭……
他们硬是干出了世袭味道来,父传子,子传子……
所以,衙门里就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今年衙役叫李四,明年叫李小四,后年叫李四小......
名字一年一换,人还是那个人。
......
户部堂官的官印又大又好看,收回目光,望着眼前密密麻麻的小吏和泾渭分明的几位员外郎和郎中!
官少,胥吏多。
“我听说官场难以立足,文吏一职好多都是使了钱,托了关系才进来的,因为俸禄低,所以搞钱才是很多人目标!”
众人闻言心里咯噔一下。
人的名,树的影,新官上任不认识官吏,一上来就要上眼药。
这口气,怕是要新官上任三把火吧!
余令笑了笑,继续道:
“诸位,别忘了我先前在东厂干过,而且在长安我也是地方主官,以小见大,你们是什么样子,我心里清楚!”
余令没有恐吓,只是在讲实情。
“很多小吏在衙门里并不会去研究怎么做事,而是研究各种捞钱的窍门和律例,六部里,吏部和户部是肥差!”
余令温柔的笑了笑:
“大家别怕啊,这事我也只是听说,我不是大家口中的那种人!
吏部我管不着,户部我初来乍到,其实真的很好奇这门道是什么?”
余令哪里不知道什么门道,余令是门清!
吏部文吏是靠“侯官”制度来搞钱。
户部胥吏是通过奏销制度来索贿,地方开支,军费报销来搞钱。
想奏销快速拿钱,你就得给钱。
如果不给钱,就把你的奏销压在最底下。
掌管粮草的户部来往的奏销没有一千也有一万,等到看到你的奏销……
嘿嘿,你就等吧,使劲等吧!
如果你给了钱,这些掌管奏销来往的官吏就会把你的放在最上面。
上午来的,下午奏销就能报销下来。
如果你给的多,奏销审核的过程都能免掉,也就是说你写多少,你就能拿多少。
朱由校之所以让余令严查户部是有原因的。
朱常洛发内帑犒赏大军,钱财从户部走,还没出京城就少了二十万两。
孙承宗为啥去兵部?
因为后面内帑又发了一百万,走兵部发放到地方。
结果,同样没出京城就少了二十万!
两部的各二十万两被书吏分润了!
不叫贪污,叫分润,多么优美的词汇啊!
书吏拿了钱,然后开始孝敬。
别看这个过程多此一举,这个过程用余令的话来说是把钱洗白的一个过程。
真要查出来是受贿。
按照祖宗制度,官员贪污要剥皮的,贪污也叫“受财枉法”!
受贿则不然,受贿叫“受财不枉法”,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而且,现在也不是洪武时期,受贿之后可以找人官复原职的。
这些官场的小道道,余令看的时候惊为天人。
“市井里都说户部书吏收入很高,听说某家子嗣进了户部宴请宾客大摆宴席三日,他们都说有人说户部书吏的财富可与王侯相比!”
余令把印章往桌上一放,一声轻响,吓得某些人双腿直哆嗦。
余令说着让人汗流浃背的话,等阳光照进大厅,以陈默高为首的宫卫来了,朱大嘴,高起潜也赫然出现在队列里。
余令站起身,笑道:“我这个人最善良了,各位大人,我说的这些是真还是假呢?”
大厅众人望着虎背熊腰,手拿木杖的宫卫,当下就有三个人扛不住昏倒在大厅里!
“昏了?我来的也不早啊,大家没吃早饭么?”
说着,余令伸手往晕倒的三个人一指,淡淡道:
“先从这三个人开始吧!”
望着宫卫将三人拖走,一年长的书吏突然站了出来,忍不住道:
“大人,不可!”
余令望着站出的这人嗤笑道:
“大人不可?我都是大人了,你还管我可不可?”
余令直起腰,淡淡道:“陈默高?”
“下官在!”
“搞他!”
“是!”
“记住啊,不准动私刑,你知道的,我这个人心善,见不得这些!”
陈默高打了个寒颤,用人头垒山的人他说他善?
身后的朱大嘴认真的点了点头,他觉得令哥是真的善。
因为他去令哥家吃饭,面有肉。
拖着人往外走的朱大嘴朝着众人笑了笑:
“余大人是真的善,我大嘴不骗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