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一个方向
第586章 一个方向 (第1/2页)南祝仁给出的两个可能,指向了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
而如果是后者的话。
“整个问题的核心,也就完全变了啊。”南祝仁感叹道。
石倩浅眨了眨眼睛,她对于精分学派的研究没这么深,更不用说对于催眠意象的多向解读了。
原来南祝仁口中的这个来访者还能这么绕的吗?
在嘴里又塞了一口蛋糕,让甜味给自己提神醒脑的同时,石倩浅的视线不由自主地朝着莫凯撇过去。如果说石倩浅此刻的眼神是因为学派壁垒而显得迷茫的话,莫凯此刻的眼底此刻就是因为单纯的不通咨询而显得清澈了。
石倩浅好歹是经过思考之后发现自己没想通,莫凯就是完全没去思考,只是一个劲地在接受新知识。
看到这种状况,石倩浅感觉自己稍微找回了一点作为师姐的尊严,心下稍稍松了一口气。
翁娉婷和南祝仁没有关注这两小只的反应。他们一个在认真回忆,一个在认真思考。
心中默默地捋了一遍南祝仁说的状况,翁娉婷像是考校一样:“也就是说,你这次【催眠治疗】像是成功了,但也给你带来更大的困难了。之后的干预方案你打算你怎么开展?”
南祝仁精准地听出了翁娉婷话语中揶揄的意思,笑道:“咨询过程中不怕出现困难,怕的反而是困难不呈现——而只要它出现了,那就是机会。”
组织了一下措辞后,南祝仁道:“接下来咨询的核心思路,是保持住‘假设中立’的立场。”
“我要创设一个能够同时包容两种可能性的治疗空间,让来访者作为咨询的主导,让她潜意识中的真实动力引导咨询进程。这样才能安全地浮现真相,并在此过程中持续加强她的自我力量以承受真相。”
南祝仁的用词非常书面化,因为毕竟一个师弟、一个和师妹差不多的小师姐都在听着,他的案例分享其实也有几分授课的意思。
翁娉婷看了一眼旁边的石倩浅,又很快转回到南祝仁身上:“那你怎么保持中立,又怎么创设能够包含两种可能性的治疗空间?”
南祝仁早就有了计划。
他从昨晚到现在可不是真的一直被李玲玲的情况所困惑,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根据李玲玲的特殊情况做个人专项干预计划的。
“第一,不预设真相,之后的咨询阶段总体还是以开放探索的基调为主。”
“第二,我也暂时不执着于让她说出真相,反而是她在接近事实时的情感反应、防御方式和身体感受,这些过程信息比叙事本身更真实。”
“第三,在任何潜在的创伤探索之前,都必须确保来访者有足够的内在和外在资源来应对可能的情感冲击。”
南祝仁所说的三点中,第一点其实就是他和李玲玲在上一个咨询阶段一直以来的咨询思路——探索。
这在第二阶段还要继续延续,但不再是主要的目的,咨询的重心会转向第二点、第三点。
翁娉婷认可地点头:“具体的干预计划呢?”
南祝仁胸有成竹:“这个阶段的‘前期’,主要还是巩固这次【催眠治疗】的成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多角度地去观察来访者。”
“首先,深化来访者的【观察性自我】,引导来访者尽可能从‘局外人’的视角去观察过去的创伤,这能让来访者从更加安全的视角去收集过去的细节。”
“其次,我会试着引入【多重叙事】的技术,试着让她自己从其他的角度解构这个她过去的创伤经历。”
“最后,就是聚焦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的身体感觉和情绪解离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南祝仁露出充足的自信:“我对于观察深层次情感还是比较有自信的。如果来访者的情绪表达更加指向自己的内部,那就是【愧疚】、【羞耻】;如果指向外部更多,那就是【背叛】、【愤怒】。”
不过随后南祝仁又变得稍稍沉重了一点:“当然了,现在来访者这两种情绪都有,甚至都是势均力敌的,所以我才一下子没有分辨出来。不过随着咨询的深入,理论上是会有变化的。”
……
确实,这是南祝仁第一次利用【微表情分析】在解读情绪的时候受挫。
往日里面,通过观察那些转瞬即逝的生理反应,南祝仁能够精准地刺破对面的伪装,抓出对方隐藏在面具下真实的自我。
但李玲玲这次的情况比较复杂——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都是真实的。
至少,她自己认为都是真实的。
不但真实,这两种情绪甚至连比例都很接近,几乎都在她身上呈现出了近乎“五五开”的趋势。
【中级】的【微表情分析】,还是不足以让南祝仁在阅读真实情感的时候,做到“一分冷漠二分凉薄三分讥诮四分漫不经心”这种级别的精准。
所以他只能在之后的咨询过程中去进一步引导来访者的情绪了。
可惜,南祝仁手头没有其他的真正“案例”级别的来访者,如果成功进行【案例归档】的话,就能够对【微表情分析】进行升级,然后去阅读李玲玲了。
他现在手头的案例级别的来访者只有李玲玲一个。
完成李玲玲的【案例归档】,就能够升级【微表情分析】……
但南祝仁又需要更高级的【微表情分析】,才能加速李玲玲【案例归档】的过程……
算了,不想这种走捷径的办法了。
一步一个脚印,按照正常咨询老老实实地来吧。
……
“很好,很扎实的‘前期’工作。”翁娉婷问道,“那‘中期’呢?”
南祝仁道:“中期的话,就会根据两种不同的可能性分出两种不同的干预方案了。”
如果换做一般人,那这个时候可能会说“视情况而定”,“等真正确定了具体情况后再计划也不迟”。
但南祝仁这种未雨绸缪的性格可不会这样。
计划是赶不上变化,但那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
只有打下一个作为主体的框架,在所谓的“变化”发生之后才对细节进行填充、修改,这样才能最高效高质地完成咨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