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沙场秋点兵
第392章 沙场秋点兵 (第2/2页)“现代战争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他在战术课上对军官说,“而是精密如钟表般的协作。我军之所以常被日军以少胜多,就是因为缺乏这种协同作战能力。”
工事构筑是另一项重点训练。他要求士兵能在半小时内挖好单人掩体,两小时内完成机枪工事构筑。并亲自示范如何利用地形伪装,如何布置交叉火力点。
关于这些,对于成了兵王的他都是小儿科了。当然,他不会去做任何反驳,一直认真的听着、看着。
很多东西他是走到了前头的,比如单兵伪装,比如山地战。但那是特种作战,和现在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现在学习的重点不是一两个做得好,而是,面对很多做得不好的士兵,如何将优势最大化。
这就是常规军和特战队的区别,一个衡量标准是短板,一个是长处。
“日军火力远胜于我,”他指着沙盘说,“唯有依靠工事减少伤亡,才能以持久战消耗敌人。”
军官训练更加严格。他隔三差五就召集连排级以上军官,进行两小时的战术研讨。他常常给出一个实战案例,要求军官们分析决策得失,丰富他们的战术思维。
“指挥官的每个错误决定,就要用士兵的生命买单,”他神色严峻地说,“所以你们必须比士兵更加努力。”
他对待训练的严格程度,许三也是少见的。
有一次夜间训练,一个连队未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结果,连续演练了三个夜晚,直到达到标准为止。
“日军训练有素,武器还优于我们,唯有更加刻苦,才能在战场上战胜他们。”这也是常说的。
但他也不光是个训练狂,对于后勤保障方面,也非常重视的,知道确保士兵获得基本营养,是训练最好的保障。
他聪明的把去师部要钱要粮的事情交给了许三,谁叫你跟师部关系好呢!
不过他真叫对了人,每次许三都独自开着卡车过去。拿了东西就找机会,偷偷的加几袋米,加几百个大洋。
可别小看了这点小动作,他却成了高强度训练的关键保障。
他对武器装备的保养要求近乎苛刻。每支步枪必须时刻保持清洁,弹药按规定摆放整齐,他经常亲自检查。
“武器是士兵的第二生命,”他对许三说,“对待武器的态度,就是对待战斗的态度。”
对抗演习,只要机会合适,也会经常开展,设置各种突发情况考验部队应变能力。演习后必有复盘分析,指出优缺点。
“训练场上的问题,总比战场上的问题好解决,”他说,“现在发现问题,就是赚到了。”
许三仿佛将自己的工作转成文职,每天都要伏案书写到深夜。
除了每天记录学习到的东西,他还把自己从系统得到的拿出来,从中挑出一部分普通士兵能学的,结合起来。
“抗战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必须边战边练,越战越强。”许三写下了最后一段话。
许三走到窗前,望着宁静的营房。他知道,明天的训练将更加艰苦,但唯有如此,这些士兵才能在残酷的战场上活下来。
“精兵是练出来的,”他轻声自语,仿佛是对自己的提醒,“没有捷径可走。”
战争年代,能够安静学习这么久真的难能可贵,但总有结束的时候,九月下旬,军部就传来消息,鬼子大部队过来了,新的大战将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