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荣光下的满载而归
第455章 荣光下的满载而归 (第1/2页)专机穿越云层,机翼下掠过熟悉的华夏大地轮廓。
洛珞靠在舷窗旁,窗外是京郊冬日的薄暮,那份属于故土的坚实与厚重感扑面而来。
刘艺菲轻轻握了握他的手,两人目光交汇,无需多言,归家的踏实感已悄然弥漫。
当搭载着华国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专机,稳稳降落在京城西郊某高度戒严的机场时,时间已近傍晚。
夕阳的余晖为跑道镀上一层庄严的金边。
舱门缓缓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寻常的舷梯车,而是早已静候、铺着深红色绒毯的专用登机梯。
梯旁,两位身着笔挺礼宾服、佩戴绶带与白手套的礼兵,神情肃穆,身姿挺拔如松,呈现最高规格的迎宾姿态。
这一切瞬间与他记忆中五年前菲尔兹奖归国时的场景骤然重迭,但规格显然高了不止一筹。
踏着红毯走下舷梯,洛珞立刻感受到了与斯德哥尔摩截然不同、却同样隆重的氛围。
没有喧嚣的媒体长枪短炮,只有两只手就能数清的几个记者在记录着这一时刻,相比于正常的热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而内敛的庄严。
整个接机区域处于最高级别的安保戒严中。
除可见的、身着便装或特定制服、眼神锐利的安保人员在关键点位警戒外,更有着“无形”的防护:
接机区域外围由多重警戒线隔断,非核心人员无法靠近。
针对性的电磁屏蔽确保通讯安全。
从下飞机到乘车离开,路线提前规划,全程覆盖,无死角监控。
洛珞和刘艺菲始终处于菱形护卫阵型的核心,护卫人员步伐一致,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周围任何细微的动静。
洛珞瑞典一行都有惊无险的过来了,回到自家门口,自然不可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掀起任何波浪。
依旧是那条专用通道与车辆,红毯直接延伸至数辆早已静候、车窗经过特殊处理的国家礼宾用车前。
场面虽然盛大、庄严、一丝不苟,但整体氛围是温暖、自豪与尊崇的,这点从两个小朋友敬献花束上也不难看出来。
没有过分的喧闹,空气中流淌的是国家对顶尖科学家至高成就的正式认可、对功臣凯旋的最高礼遇,以及对英雄平安归来的欣慰。
在场的每一位官员、工作人员,眼神中都充满了敬意,一切都在高度戒严的氛围中有序进行。
等候在红毯尽头的,是几位重量级人物:
主管科技与教育的领导站在最核心位置,神情庄重而欣慰,他亲自到场,这本身就是对洛珞贡献及其所获荣誉的极致肯定。
他面带温和而郑重的笑容,第一个上前,主动伸出手,语气沉稳有力:
“洛教授,一路辛苦了!欢迎载誉归来!国家为你骄傲,人民为你自豪!”
话语简洁,分量却重逾千斤。
科学院院长紧随之后,紧紧握住洛珞的手:
“洛珞,祝贺你!这不仅是你的荣耀,更是我国基础物理和能源科技的重大里程碑!”
基金委主任则补充道:
“你的成就,激励了无数后来者!”
能源局梁敬仁和张云超这位直接负责洛珞安全与国家重大项目的高级官员,也出现在迎接队伍中。
盘古堆的成功运行与伏羲堆的宏伟蓝图,让能源局与洛珞的工作密不可分。
局长的握手充满力量,眼中是对国家能源未来掌舵者的期许与敬意:
“洛教授,辛苦了!你的安全归来,对能源战略至关重要!”
“平安回来就好,辛苦了。”
张云超低调地站在稍侧后方,虽身处要员之中,神情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和急切,仿佛在等待一个更为重要的时刻。
与洛珞握手时微微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这之后是两名身着素雅礼裙的少先队员,男孩女孩都穿着整洁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小脸冻得微红,眼神却明亮而充满崇敬。
他们郑重地向洛珞和刘艺菲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然后在礼宾人员引导下,手捧盛放的、象征高洁与坚韧的白色百合与象征和平与尊贵的黄色康乃馨组成的大型花束,恭敬地献给洛珞和刘艺菲。
童声清脆:
“欢迎洛叔叔、刘阿姨回家!祝贺您获得诺贝尔奖!”
洛珞有些惊讶的挑了挑眉,微微俯身,接过花束时,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轻声对孩子们说了句“谢谢你们”。
这还是他第一次被喊叔叔,这感觉真有些奇妙。
不过也没什么奇怪的,他过完年就要28了,眼看直奔而立之年,原来不知不觉中他都到了可以被叫叔叔的年纪了嘛。
至于另一边的刘艺菲则已经把给她送花的小女孩揽在了怀里,亲切的拥抱了一下。
相比洛珞,刘艺菲绝对是被牵连的一方。
过完年才二十五岁的她和面前不过七八岁的小同学相差不到二十岁,虽然被叫阿姨也不是很过分,但搭配上她看上去跟十八岁毫无差别的容颜……就显得有些牵强了,但总不能喊洛叔叔和刘姐姐吧,只好如此了。
而她估计也是所有二十多岁的年轻女演员里,第一个被在公众场合喊阿姨的了,这要是放在其他明星身上,怕是少不了一场热搜和热议的风暴,但在此时此刻,没有任何人有这种想法。
相比于“洛教授”、“刘女士”的称呼,“洛叔叔”和“刘阿姨”不知道要亲近了多少,想来肯定是宣传部的安排了。
这一刻,国家的未来向科学的巅峰献上纯真的敬意。
巨大的条幅和画卷环绕着接机区域核心,上面书写着醒目的祝贺标语:
“热烈祝贺洛珞教授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向科技功臣致敬!为民族复兴奋斗!”
一面巨幅的五星红旗在寒风中轻展,猎猎作响,背景色是深沉而庄严的暗夜。
短暂的官方欢迎后,一行人被引导至旁边预先设置好的采访区。
在安保人员的严密隔离下,仅有三家最权威的国家级媒体,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的资深记者获准在指定区域进行极短暂、高度受控的拍摄和一些简短的提问。
洛珞面对镜头,神情平静而庄重,一如他在诺奖领奖台上:
“感谢祖国和人民的培养与支持,荣誉属于所有为之奋斗的科研工作者,属于伟大的祖国,我回家了,将继续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语调沉稳,字字千钧。
这种新闻采访当然不会任由记者自行发挥随意采访。
他们的每一个提问都有宣传部预设了方向,而且在问题编写后还要经过层层的审查,完全不会有任何意料之外的难题,更不会引导群众往其他地方想的语言陷阱,因此也就没有给洛珞准备回答的稿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