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难以置信
第二百七十一章 难以置信 (第1/2页)最后统计出来的这个数字,绝对是真实存在的,不可能作假。
为了防止下边官员欺下瞒上,所以朱元璋早就做出了应对之策。
一明一暗两条线路。
明线就是各地官员。
暗线就是朱元璋派遣在各地的锦衣卫。
只要粮食的出入量不大,那么就算这些地方官员们做的不错。
毕竟任何东西需要做统计,都会有误差的存在,朝廷也认可误差的存在。
但最终的数字却需要一明一暗两条线,共同将统计出来的结果呈送过来。
如此一来,想要作假,根本就不可能。
那些负责统计的官员们,被各地送来的数字折磨的头昏脑涨。
而自己计算出来的数字,更是远远超越了自己的想象。
如此高的粮食产量,甚至已经超越了当年隋朝积累下来的粮食总数。
世人都知道隋炀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不然的话,也就不会有唐朝什么事儿。
隋朝灭亡后,其多年储备下来的粮食,一连被大唐使用数年,依旧没有见底。
由此可见,当年的隋朝有多么富庶。
能够积攒下来如此海量的粮食,更是不知道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
可是大明呢?
粮产达到这个效果才用了多久,满打满算也就是两年的光景。
要不是这些数字是自己一手计算出来的,旁人要是与自己这么说,必定会给对方一个大逼斗。
奈何,这种事情就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只能与诸位同僚苦笑道:“你们说,这能怪大人不信吗?”
“不管怎么说,咱们都是如实汇报,大人若是不相信的话,大不了自己下去调查就是了!”
依稀记得上一次统计粮食总数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结果。
所以,再多的解释都是徒劳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问心无愧就好。
书记官也只能轻轻点头,然后苦笑起来。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这些户部官员竟然会担心粮食的产量太高,而引发造假的问题。
当最终的数字送到杨思义面前的时候,杨思义沉默了。
毕竟有了之前江南之地及其他试点的粮食产量后,他已经能够接受这些巨额的数字了。
并未流露出些许的异样之色,反而将账簿揣入怀中,直奔皇宫。
真也好,假也罢,最终的结果,还是由皇孙殿下去处理吧。
此时,朱雄英正在批阅奏折,便听到太监的禀报。
声称户部尚书杨思义在外求见。
心中清楚杨思义这个时候来见自己,必然是有要事与自己商议。
这才吩咐道:“宣他进来!”
杨思义迈进暖阁时,怀里的账册仿佛有千斤重。
他将账簿高举过顶,青布官袍的袖口沾着些许墨迹,那是昨夜反复核对数字时蹭上的。
“皇孙殿下,各地粮税汇总已核毕。只是……”他喉结滚动着“现有的官仓,已装不下这些粮食了。”
朱雄英接过账册的手指顿了顿。
账面上的数字红得刺眼,两浙行省的秋粮竟比去岁翻了三倍,湖广的水稻产量更是创下开国以来的新纪录。
这些数字背后,是新型稻种在江南试种成功后,今年在全国推广的成果。
“太仓、常平仓、预备仓,还有各地卫所的军仓,都清点过了?”他翻到湖广那一页,襄阳府的注脚写着“新粮入仓时,旧谷已堆至仓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