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蚕丝的替代品
第三百八十九章 蚕丝的替代品 (第1/2页)江南的秋风裹着刑台血味,不过半月便吹遍了大明十三省。
苏州府衙前悬挂的三颗头颅刚撤下,杭州城里,盐商胡德海就亲自带着家丁,把自家后院刚栽下的两亩桑苗连根刨了。
铁锹插进泥土时,他盯着那些还泛着嫩绿的桑枝,想起丁贵临死前的哭喊,后背的冷汗就没断过。
“胡老爷,这桑苗刚活,刨了多可惜?”
管家小心翼翼地劝。
胡德海一脚踹在田埂上,泥点溅了满鞋:“可惜?丁家三百年家业都没了,我这两亩桑苗算个屁!
皇孙殿下连中军都督府的佥事都敢拿,你想让我跟丁贵一样,脑袋挂在府衙上示众?”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马蹄声,是杭州府的巡检带着衙役来巡查。
胡德海赶紧迎上去,指着翻得乱七八糟的田地笑道:“官爷放心,小的这就种晚稻,绝不敢违了皇孙的旨意!”
巡检瞥了眼田中的桑苗残根,又看了看胡德海额角的汗,冷声道:“胡老板是个聪明人,别等锦衣卫上门,到时候可就晚了。”
这样的场景,在松江、常州、绍兴等地不断上演。
那些之前偷偷圈了粮田准备种桑的勋贵,连夜把桑苗拉去喂了牲口;
连应天府里,开国勋贵徐达的后人徐允恭,都主动把去年吞并的百亩良田还给了原主,还派管家带着粮种,帮佃农重新耕种。
百姓们看着重新泛绿的稻田,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西圩村的阿福家,新种的晚稻已经冒出了寸许高的秧苗,他娘把之前被埋的半袋陈米找出来,淘洗干净后煮了锅稀粥。
粥香飘在院子里,阿福蹲在田埂上,望着远处巡查的衙役,忽然朝着应天府的方向磕了三个响头。
可谁也没料到,江南的粮田刚稳,北方的羊毛却悄悄热了起来。
这事得从苏州织户陈阿婆说起。
陈阿婆做了四十年丝绸,去年皇孙殿下推行“改农为桑”禁令时,她还愁着蚕丝要涨价,自家的织机怕是要停了。
没成想今年开春,苏州府的匠作局就送来几台新织机,说是能织羊毛线,还派了工匠教大家怎么用。
“阿婆,您看这羊毛织的布,又软又暖和,比丝绸还结实!”
徒弟小梅拿着一块刚织好的羊毛布,凑到陈阿婆面前。
陈阿婆摸了摸布料,眼神亮了:“这东西要是能批量织,冬天百姓们就有暖衣穿了。”
匠作局的工匠笑着补充:“皇孙殿下说,北方草原有的是羊毛,要是能推广开,既不用占粮田种桑,还能让草原的牧民多些收入,是两全其美之事。”
消息传开,江南的织户们纷纷改织羊毛布。
可羊毛毕竟要从北方运过来,一开始价格还算公道,每斤不过三十文。
可到了秋末,价格突然涨了。
先是三十五文,接着四十文,不到一个月,竟涨到了八十文一斤。
陈阿婆拿着空了的羊毛筐,坐在织机前叹气。
小梅跑进来,喘着气说:“阿婆,刚才去买羊毛,王老板说现在要一百文一斤了,还说再过几天,可能要涨到一百五十文!”
“怎么涨这么快?”
陈阿婆皱紧眉头。
小梅急得眼圈发红道:“听说山东的赵老板、山西的王掌柜,还有北方的几个商号,联合起来把草原的羊毛收购点都占了,其他人根本拿不到货!
咱们这织机要是停了,这个冬天可怎么过啊?”
陈阿婆的遭遇,不是个例。
保定、真定、河间等地的织户,都面临着羊毛断供的困境。
有的织户为了拿到羊毛,不得不接受商人的高价,织出来的羊毛布卖得贵,百姓买不起;
有的织户没钱买羊毛,只能把织机卖了,去地里当佃农。
山东济南府,赵记商号的后院里,烛火彻夜未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