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查漏补缺
136查漏补缺 (第1/2页)讨论作战计划的时候,可以集思广益,但当刘义真做出了决定,军中就只能存在一个声音。
谢晦见状,不再阻拦,转而提议道:“世子,臣以为,渡河时绝不能大张旗鼓,应当安排民夫在夜里偷渡,待魏人自己发现,才会深信不疑。”
刘义真闻言双目一亮,赞道:“谢卿一言,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
这才是一位优秀的谋主,能够在他固执己见的情况下,转变态度,为他查漏补缺。
刘义真转而看向段宏,问:“张奂的营寨可容纳多少人?”
段宏稍作估算,答道:“不下二万。”
刘义真微微颔首:“今夜组织一万五千民夫偷渡,务必晓谕众人,不可在渡河时大声喧哗,违令者.”说着,刘义真重重吐出一个字:“斩!”
演戏演全套,不逼真的话,奚斤怎么可能上当。
当然,刘义真也不怕奚斤发现不了。
河内再怎么空虚,探子还是有的,发现情况不对,随时能够泅水渡河,往邙山报信。
尽管黄河已经来到了丰水期,但这根本难不倒一些游泳健将。
1966年,伟人七十三岁的时候,甚至还在长江里游了一个小时零五分钟。
“诺!”段宏朗声应道。
当夜,一万五千名民夫在段宏的组织下,踏上了浮桥。
虽说夏天的夜晚,月光要比春、秋、冬更加明亮,但河流湍急,浮桥摇晃,仍有上百人溺死在了河水中。
刘义真听闻此事,起初心里还有些难受,但又很快走出了这种负面情绪。
慈不掌兵,既然选择了要亲自带兵打仗,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内心,能够接受伤亡。
否则,真要攻山的话,一次冲锋,死的就远远不止上百人。
“统计一下自修筑浮桥以来溺水而亡的民夫,战后为他们的家眷送上一份抚恤。”刘义真叮嘱谢晦。
这是刘义真唯一能做的。
谢晦犹豫片刻,劝阻道:“世子,自古以来,从没有给民夫发放抚恤的旧例,还请三思。”
刘义真恍然,如果开了这个先例,今后的战争成本可就太高了。
但是家里少了个丁壮,收入锐减,不能什么都不做。
刘义真沉吟片刻,改口道:“让地方官府免除其家三年赋税,分出的田地二十年内暂不收回,如果家里缺了劳力,可以转租给他人,收点租子补填家用也是一件好事。”
“关中百姓必定深感世子仁德。”谢晦吹捧道。
刘义真摇摇头:“不被唾骂,已是一桩幸事。”
次日,奚斤等了一整个白天,眼看都已经是黄昏了,仍然不见晋军渡河,奚斤心中忧虑不安。
入夜后,他召集诸将,捻须问道:“浮桥已经建成,为何刘义真没有渡河,莫非是他看穿了我的计划?”
于粟磾、长孙道生等人面面相觑,大家都不是刘义真肚子里的蛔虫,哪能清楚他的想法。
“兴许义真小儿是在等待我军下山。”于粟磾做出了自己的猜想。
“有这种可能。”奚斤点了点头。
长孙道生笑道:“如今难题摆在刘义真的面前,他若是一直僵持不动,这是我们乐意见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