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个闲天
聊个闲天 (第2/2页)这是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剧本与小说的差别。
剧本的受众不是观众,而是剧组——导演、演员、美术、音乐……等等。
演出的受众才是观众,而观众对人物性格、戏剧主题的解读,是基于演出而不是剧本。
专业的演员、编剧、导演看剧本,脑子里生成的东西和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是完全两码事。
这个甚至和你的文化水平关系不大。
这几年一直有带艺考生,有些表演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中戏、北电、上戏的专业考中拿下全国前几名,但是他们的文化修养就谈不上多高。
我就问编剧大哥,读剧本是不是一种特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其他类型的文本比如诗歌小说散文没有直接联系?
人回答,是的啊,读剧本是个专业技巧训练的结果,很多半文盲经过专业培训都能很好地读剧本。
这之后我才明白《人民的名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二创?其实和演员对侯亮平、祁同伟两个角色的演绎方式有莫大关系。
想想看,如果陆毅的演绎不是那么“油腻”“端着”,许亚军的演绎不是那么凛然、豁达、“义薄云天”……
甚至只要彼此的演员对换一下,估计今天刷手机的时候,就不会看到那么多“孤鹰岭上,祁同伟把最后一个电话拨给了京城的弟弟”的广告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狂飙》,只看剧本的话,估计没有普通读者会想象到高启强这个角色会是张颂文演的那个样子。
喜剧中这种情况其实更明显,很多台词印在纸上你完全看不出有什么可乐的,但是放在演出里你就会笑出来。
这就是在21世纪,我这个念过几年书,看过几部片的人曾经遇到的窘况——看不懂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