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问题是——为什么你们没有趁势而上??
第172章 问题是——为什么你们没有趁势而上?? (第1/2页)朱棣的第五次北征——不仅遭到了太子和朝臣们的极力反对,也成了后世无数史家的争议焦点。
这一战,他既未击溃敌军,也未收编部族,甚至还在归途中驾崩榆木川——
怎么看,都是一场劳民伤财、毫无收获的“无意义之举”。
不少人甚至认为,若不是这一次长途奔袭劳累了身体,说不定朱棣还能多活几年。
可是在正史中,却留下这样一句话:
“敌部于去岁秋间得知朝廷整旅北征,遂拥众人而逃。在恰逢隆冬之际,飞雪有十丈之高,飞禽走兽牛羊皆死去,众兵队原地解散。”
这句话背后,正是朱棣第五次北征的“真实战果”。
阿鲁台为了躲避朱棣的大军,冒雪逃亡,结果牲畜死得精光,人马散尽,损失惨重。
虽然没有正面对撞,但鞑靼的元气,却被朱棣一次次削弱。
换句话说,朱棣这次出征的战略目标,其实已经达成!
许多时候,真正的战争并不需要血流漂橹,只要让敌人自乱阵脚,照样能完成打击任务!
但也有一种声音:
正是朱棣反复出兵打压鞑靼,才让草原上的权力天平倾斜,使得瓦剌趁势崛起。
于是,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若是朱棣泉下有知,怕是会被这番“因果倒推”气得重活过来再死一次。
那可是他死后几十年才发生的事,怎的也能扯到他头上来?
事实上,朱棣早就料到了这种局势变化。
让鞑靼本部衰落,让瓦剌成长,就是他精心策划的草原格局重塑!
这才是五次北征背后真正的战略核心。
朱棣根本没打算搞什么草原部族“均衡共存”。
他要做的,就是斩断忽必烈后裔的传承,铲除北元的最后根系!
瓦剌,不过是他选来对抗鞑靼的棋子罢了。
在朱棣的预想中,只要继续施压,鞑靼早晚会被瓦剌吞并。
这也正是他为何在晚年频繁出兵,甚至不顾反对也要亲征的原因!
尤其是最后这次北征,面对太子与群臣的竭力阻拦,朱棣仍然坚决启程。
他知晓,自己等不起了。
后人中,也有识货之人看出了端倪:
朱棣要打的,是北元的正统;他扶持的,是新兴的卫拉特瓦剌。
这套策略,固然在他生前未见成效,却在他死后逐渐应验。
朱棣沉默地望着沙盘,声音低沉却坚定:
“咱这副身骨,已经支撑不了太久了。”
“但我不想留下半点遗憾,阿鲁台的问题,我要在临终之前亲自解决!”
殿中一阵寂静。
众人终于听懂了朱棣坚持北征的真正原因。
之前他们以为,这位帝王不过是想趁老年再搏一功,以洗靖难之役的血腥之名,为自己争一段清名。
可如今他们才知,老头子的眼光何止于史书?
那是要彻底清除后患,为大明稳住百年根基!
在朱棣的几个儿子中,最像他的,是朱高煦。
但朱高煦却始终没继承父亲的格局与战略洞察,至今仍看不懂自家老爹的布局。
而当他们听到朱棣坦言“命不久矣”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意,悄然在空气中蔓延开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