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你来瞅瞅我大汉当年的仗,是怎么打的?!
第178章 你来瞅瞅我大汉当年的仗,是怎么打的?! (第1/2页)大秦!
始皇帝嬴政望着朱祁钰与于谦力挽狂澜,嘴角微扬,露出一抹罕见的笑容。
“此战一胜,大势已定。”
“瓦剌这等小邦,真要灭了我中原天朝,那才是天大的笑话!”
他顿了顿,语气一转,冷冷说道:“只要不至宋室那般软弱,这江山还是守得住的!”
大宋几位皇帝,显然又要背锅了。
扶苏也附和笑道:“父皇所言极是。北地蛮族虽扰边多年,终究不成大气候。”
……
汉武帝时期!
若是汉武帝刘彻听见这句话,恐怕连嘴角都要抽搐三下。
不成气候?!
扶苏你小子怕不是没见过我那时候的匈奴?
那可不是几个部族小打小闹,而是妥妥的草原帝国!
“你来瞅瞅我大汉当年的仗,是怎么打的?!”
若不是我倾尽国力,整顿兵备,咬着牙打了几十年硬仗,匈奴能退?
我刘彻差点连命都赌进去了!
这北方草原的异族,历来都是心腹之患。
零散时或许不成气候,一旦统一,便如猛虎出山!
一旦草原上出现一个足够强悍、能够整合部族的枭雄,那对中原王朝而言,便是灭顶之灾。
就如同汉武时代的匈奴帝国,又或是后来挥军南下、逐鹿中原的忽必烈。
前者有刘彻奋力阻挡,中原未失;而后者,却没有人能再挡住北方那股铁流。
当然,纵然如此,中原文化的同化能力仍不可小觑。
忽必烈在完成南下霸业之后,索性改姓刘,名继业,俨然一副“中原正统”的姿态。
北伐封狼居胥,也不过是换了旗帜的征服者罢了。
而真正懂得草原民族威胁的,没有人比朕更深刻!
……
贞观时期!
“这场战役看起来虽然凶险,但也不如最初想象的那么艰难。”
李世民盯着天幕,神情淡然中透着一丝冷静的分析。
“若是瓦剌在俘获朱祁镇之后,趁明廷未稳便直扑京师,或许还能借着混乱之机斩获不菲。”
“可惜他们既想借英宗谈判,又缺乏一击定乾坤的野心,反倒给了大明缓冲时间。”
“如今京师已经有二十余万兵马驻守,粮草辎重准备充足,后方援军亦源源不断。”
“瓦剌的兵力本就有限,拖得时间越久,对他们越是不利。最终失利,早已注定。”
李世民虽然承认京师保卫战在战略上的重大意义,却也坦言,这一仗在战术层面并非死局。
土木之变确实让明军元气大伤,但底子还在。
朱祁钰及时调动周边兵力,令原本薄弱的京畿防线得以稳固。
等到防守部署完备,瓦剌才缓慢南下,早已失去了最佳的战机。
“不过话说回来,这仗也绝非轻松取胜。”
“若非朱祁钰果断果敢,于谦等主战大臣同心协力,胜负恐怕还真难说。”
李世民并未吝啬赞誉,他认可这位新帝以及一众忠臣在危局中所展现出的担当。
众帝王此刻都抬头仰望天幕,神情变得凝重起来。
朱祁钰和于谦固然力挽狂澜,守住了江山社稷。
但接下来的局势,却并非一帆风顺——朱祁镇还活着,而且尚未归朝!
朱祁钰只是摄政,庙号“代宗”,从这个称谓就能看出,接下来的风波恐怕才刚刚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