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顾志雄晋升(二合一)
第314章 顾志雄晋升(二合一) (第1/2页)园部返回华中前线后,立即组织数次反攻,甚至呼叫了航空兵进行空中支援,试图夺回青石岭阵地。
薛伯陵向来注重阵地防御的韧性与纵深,岂会将到手的阵地拱手相让?
由于第四师团是主动撤出青石岭,第九战区接管后无需抢修工事,依托原有基础,进一步加固并构建起纵深梯次配置的坚固防线。
薛伯陵更是将第九战区为数不多的重炮部队调至青石岭战场,再加上现在的102师更是早已今非昔比。
日军的数次进攻,无论是步兵的“猪突冲锋”,还是在炮火、飞机掩护下的协同攻击,都被打了回去,除了留下更多尸体和哀嚎的伤兵,一无所获。
更何况薛伯陵和101师团,可谓是老冤家了。
1938年的万家岭战役中,薛伯陵不仅几乎全歼了日军的106师团,更是对赶来增援的101师团予以重创,使其元气大伤。
此番,顾志雄既已打开局面,薛伯陵自然不会手下留情,新仇旧恨,正好一并清算。
眼下日军主力南下,无力在华中战场投入更多兵力。
几次试探性的进攻未果后,园部望着战报上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不得不痛苦地接受这个既成事实。
此役,顾志雄率领的102师表现尤为亮眼,不仅兵分两路,前后夹击日军101师团。
更是抓住战机,夺占了青石岭战略高地,迫使整个日军防线后退十几里地。
华中战场的战略态势为之一变,中国军队由此获得了难得的主动权。
薛伯陵对这位敢打敢拼的部下赞赏有加,战役结束后,他更是亲自拟电,向山城统帅部为顾志雄报功请赏。
电文中,他不吝赞美之词,称顾志雄,忠勇果毅,指挥有方,应予重奖。
这场发生在1941年元旦的胜利,成为开年后的首次大捷,意义非凡。
一时间,无论是山城还是港岛,乃至大后方的诸多城市,各大报刊均以头版头条对此战大书特书,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沪市,石川商行。
林致远轻轻放下了手中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前两日他便已获知前线战况,更在第一时间联系郑主任,委托其动用人脉为兄长顾志雄运作。
争取在统帅部的论功行赏中,能让顾志雄再进一步。
几日后,山城统帅部内,一场关于华中战局及后续部署的高级军事会议正在进行。
军政部长何敬之率先发言:“此次青石岭之战,102师打出了国军的威风,极大提振了全国民众的士气,国际观瞻亦为之一新。依我看,顾志雄师长战功卓著,理应晋升军长。”
他稍作停顿,环视众人,“我建议,以102师为基干,整合第34、35两个川军独立旅,以及滇军第58师,重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以此劲旅加强第九战区,必能巩固胜利果实,进一步打击日寇之嚣张气焰。”
历史上,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曾几度组建,又几度因战损惨重或部队整编而撤销番号。期间涌现过不少能征善战之名将,也历经了无数战火考验。
一旁的“小诸葛”白健生微微颔首,接话道:“敬之兄所言极是,第八军确是出了不少名将啊!”
他略作停顿,目光深邃,“以顾志雄在此次青石岭之战,以及此前几次战斗中的表现来看,他确实展现出了可以指挥更大规模兵团作战的潜力与魄力。”
“若以此新编第八军加强第九战区,薛伯陵当真是如虎添翼,必能更有效地牵制乃至进一步打击华中日军。”
薛伯陵的第九战区,就像一根坚硬的楔子,牢牢钉在华中日军的心脏地带,使其如鲠在喉。
因此,进一步加强第九战区的实力,无论是从战略防御还是未来的战略反攻来看,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会议室内,诸位大佬虽各有考量,但在加强华中抗战力量、遏制日军扩张这一大方向上,意见却出奇的一致。
毕竟,华中战线的稳固,直接关系到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很快,众人便达成共识:擢升顾志雄为陆军中将,任命其为新编组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并即刻督促相关部队完成整编。
命令随即以统帅部名义下发。
另一边,第四师团作战室内,参谋长将一份补充弹药的申请报告递给丰岛。
丰岛接过清单,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十个基数?太保守了。加码到二十个基数,我们总得为今后的生意多留些空间。”
参谋长略显迟疑,低声道:“师团长阁下,若是再增加,申请的量恐怕就要接近一场大型会战的消耗标准了……军部,尤其是园部司令官那边,会不会因此深究?毕竟我们此次……”
丰岛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打断了他:“实施‘徐进弹幕’战术,本就极其耗费弹药,这理由不是现成的吗?至于损耗……”
他冷哼一声,“你就不会在报告里写明,我部在激战中,遭遇敌军重炮覆盖和敢死队突袭,多个前沿弹药库被毁,甚至连青石岭的联队指挥部都挨了炮弹。军部如果有疑问,让他们派人调查就是,反正现在阵地在华国人手里。”
参谋长只得点头应下,随即又请示另一件事:“此次支援101师团,我们顺手接收了一部分他们的装备。对方已多次前来索要,您看……?”
丰岛挑眉看向他:“这分明是我们浴血奋战,抢回来的战利品!101师团若有意见,让他们去军部申诉。”
他顿了顿,斩钉截铁地说,“到了我们第四师团手中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从来没有轻易吐出去的道理!”
尽管伊东与丰岛同为日本陆军中将,但实际地位与话语权却相差甚远。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为了满足作战需要,将常备师团一分为二,以其预备役人员为骨干,组建了一批序号100以后的“特设师团”。
例如,日军第101师团便是由第1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成,这些特设师团在日军建制中属三等师团,战斗力低下,根本无法和第四师团这样的老牌甲种师团想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