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龟蛇二将,似是故人来
第269章 龟蛇二将,似是故人来 (第2/2页)于是,再过一载。
山中无岁月,可山中岁月亦漫漫。
当然,也有多悟八风神通,乃修清明风,虽有所得,却远谈不上大成。
毕竟曹空如今诸道修持,非苦悟而得,索性也顺其自然而为之,整日诵读黄庭南华,焚香弹丝弦。
山间群精来相拜,道人独坐七宝上。
曹空察,山间众妖已有上千之众,其中不乏他那日水遁大成,借他赠予道韵而启明智者。
见众精怪一副生机勃勃之态,曹空竟生出几分闲思,盖因众精怪如今自在无束,可曾经却有一熊罴多行讲经讲道之事。
‘待到玄元化真武,行荡魔之举后,西游也快了,玄罴啊玄罴,你曾为我护山多年,如若能悟,则有归山之机,若不能悟,西游有功德,我亦算不负你。’
曹空如是而念,又于静极思动之下,于每月五日辰时,讲道于山间众灵而听。
第一次,讲得是天地至理,精简无二,奈何能收获的,只有一众清澈的眼神。
无他,难悟也。
第二次,多加之自身理解,欲令众精怪得悟,由简入繁,众灵闻之,多有所悟,众精怪于辰时,必至曹空身旁,叩首而拜,洗耳而听。
而有趣的是,明明是很浅显的东西,可曹空从心中,付诸于口中,却得到了全新的理解,且令泥丸宫中的那枚符种,成长更甚,反馈更多。
真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来修行亦是顺其自然之事。
又数月之后,曹空觉,大道无穷,言语不能说者众多,更当以心感,如此得之,方更贴合己身。
于是,曹空尝试回顾昔日,镇元大仙等人讲道,常从其中钻研。
再一月,辰时已到,众精怪来拜,曹空未以真身现,可奇怪的是,众精怪却感曹空好似无处不在。
遂有风声起,乃吹山中诸窍,是为地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众精怪闻风声,皆心有所感,感之不同,乃因此风,为曹空心中之声,借以八风之变,化地籁之音,讲道众精怪心中。
地籁者,风吹诸空窍也,如山谷树洞,山林万物,有短长高下,万殊之声。
故曹空以八风为用,灵台为根,述说诸道,谈论天地。
故山间万灵在听。
曹空亦在听。
山间万灵在悟。
曹空亦在悟。
此手段无名,曹空不为其名,乃用便是,从此中,既能教予众灵,又能令己身反思反悟,一身法力,神通,大道,天地数,均有所长。
于是乐于行此举,不觉十载悠然过。
此间,无论是七狮还是四狐乃至于柳仙和伏牛山山神等人,得知曹空此举,故每年再忙,亦要来听,亦多得造化。
盖因曹空如今之修为造诣,实在高明。
不过,曹空后来,慢慢的停下了此举,从每月一次化为半年一次。
非是怠慢,而是半年一次足以,多则无益。
遂又一年,曹空正以地籁之音,阐述天地大道,可忽有所感,乃察山中有凡人步入。
其心中称奇,不过却未停止讲道,反倒认为此为缘法。
而后以云雾为眼目以观,乃察为一老僧,老的不成样子,正泪流满面,一步一叩首,拾级登山。
他的每一步都很吃力,可每一步都这么的庄重虔诚。
曹空望此人,心中竟觉熟悉,似是故人来?
而后一念间,藏身于云雾芥子之中,近而来观,终乃知,果是故人。
故人名何?
昔年金蝉子,今时取经人。
一念之间,曹空即知,为何本不该出现的故人来至此处。
想来应是他点化卷帘,使其不再食人,故令取经人于流沙河处,无有陨命之危。
不过曹空亦察,这老和尚,筋败神衰,精气神三宝好似风中残烛,能活至今,恐是心中一口气撑着。
又闻其口中呢喃——“此山当真好山,纵我一路自东行来,未曾见如此之山,此山之风,令我得悟诸法,不知可为灵山。”
说着,老和尚面露期许,只望此山为灵山,他已无力再西行。
曹空见状,即念动使老和尚入山顶。
老和尚见曹空一派仙相,即拜跪道:“敢问可是仙佛,此处可为灵山。”
不料,此一拜,竟下不去,觉有无形之物举托。
曹空闻言道:“可否能与我述说你之经历。”
老和尚不疑有他,讲述自身求法历程,只身一人,自东而西,夜宿山间,饥食山果,躲避虎狼,逢难救人,多传佛法善义,终至此处,又闻风登山。
曹空闻言感叹,故人已非当年人,可此心却依旧是闻道求真之心,此可谓“闻道者,同作一人。”
“此处可为灵山。”老和尚再度发问。
曹空则道:“你身所立,即为灵山。”
老和尚大惊:“怎得如此言语。”
曹空道:“盖因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为灵山,故你早已身负真经,你之所在,即为灵山,你之眼及,即为雷音。”
说罢,即又颂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老和尚闻言,神思安定,躬身而拜:“今闻真言,方知真谛,得心中清明,此生可谓无憾也。”
曹空动容,乃以山间灵果相奉,邀老和尚相谈,老和尚亦欣然于此。
只是,其实在太老了,只一月不到,便寿元将终。
死前,其面容无悲,只言寻至心中灵山,乃无憾,欲曹空将其身化于天地间,以返自然。
此正是,心静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乃心有清净清明。
遂溘然长逝,面容祥和,如一尊佛。
曹空见状动容,此一月来,老和尚常说,得遇曹空,是他的缘法,可其不知,曹空见其,亦是缘法。
乃因察其心,观其意,映证自身,亦得清明之悟。
只见道人挥袖,清明风起,竟已无限近大成。
乃为苦修不得,而一番得悟。
只消观阳之天门,不足一载岁月,便可成大成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