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 第四十九章林夏又写新诗句(二)

第四十九章林夏又写新诗句(二)

第四十九章林夏又写新诗句(二) (第1/2页)

巳时的阳光斜斜照在墙上,墨色忽然有了层次。近看是浓淡交织的点线,远观竟现出“归”字的轮廓。林夏后退数步,忽然惊觉这字的间架,与父亲在宗祠牌位上写的“林”字如出一辙。
  
  “令尊的字,最讲究‘外紧内松’。”苏文渊捻着胡须,“当年他教我写字,总说笔画要像锁,看着紧实,实则留着透气的缝。”
  
  林夏的指尖抚过墙上的墨痕,触感竟有些温热。他想起小时候偷拆父亲的信,那些被墨封住的火漆,总在掌心捂久了才会化开,露出里面折叠的信纸。有一次他拆到封没有署名的信,纸上只有个用淡墨写的“安”字,墨迹浅得几乎看不见,像是怕被人发现。
  
  “这园子里的墨,都藏着故事。”老仆端来点心时忽然开口,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去年修墙时,从砖缝里挖出个墨锭,里面裹着半张药方,治的是肺痨。”
  
  林夏的心猛地一跳。母亲正是死于肺痨,父亲当年遍寻名医无果,后来听说太子妃的娘家有秘方,才托人去求,却被斥为攀附权贵。那些日子,父亲总在夜里磨墨,墨汁滴在药渣里,染黑了一碗又一碗苦药。
  
  午后起了风,吹得窗纸哗哗作响。墙上的墨影忽然晃动起来,山涧里仿佛真的有水流淌。林夏取过笔,在水纹处添了只孤舟,舟上的渔翁戴着斗笠,斗笠的边缘故意留了道缺口——那是兄长小时候摔破的斗笠样式,父亲后来总在画里这么画,说看着亲切。
  
  暮色四合时,苏文渊摆上酒。两人对着墙上的画饮酒,林夏忽然发现渔翁的蓑衣上,不知何时多了串莲蓬——正是门楣上挂着的那种。“令兄当年最爱画莲蓬。”苏文渊的声音有些发颤,“他说莲子心里苦,却藏着甜。”
  
  林夏举杯的手停在半空。那年兄长被流放前,曾塞给他个绣着莲蓬的荷包,里面装着半锭墨。后来荷包磨破了,墨锭却一直贴身带着,直到三年前在钱塘江畔,为救个落水的孩童,墨锭随衣带沉入了江底。
  
  第七日清晨,林夏在竹影里发现了块碎裂的砚台。青花缠枝纹的残片上,留着半截刻痕,是个“仲”字。他蹲下身拼接碎片时,指尖被锋利的边缘划破,血珠滴在残片上,竟与墨渍融为一色。
  
  “这是当年林二公子的砚台。”老仆递来药膏,“抄家那日,他抱着这砚台不肯放,被兵丁打碎在石阶上。”
  
  林夏将残片揣进怀里,胸口忽然传来灼热的痛感。他想起兄长被押走时的眼神,那样平静,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墨。后来有狱卒传话,说兄长在牢里用指甲在墙上写字,写的全是关于制墨的法子,直到指甲磨秃,血染红了墙面。
  
  雨停后的园子格外清亮,墙上的墨迹也愈发鲜明。林夏站在画前,忽然想给这画起个名字。他蘸了浓墨,在右上角写下“归园”二字,落笔时手腕微微颤抖,墨滴落在“园”字的最后一笔上,像颗悬而未落的泪。
  
  “苏大人,”他转身时声音沙哑,“您可知我兄长的下落?”
  
  苏文渊望着墙上的画,良久才开口:“去年在漠北,有个卖墨的商贩,说他有个南方徒弟,擅制一种带莲香的墨。那徒弟背上,纹着半个‘夏’字。”
  
  林夏的手猛地攥紧,指甲深深嵌进掌心。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遗言:“墨分五色,人分两面,你兄长看似不羁,实则比谁都重情义。”那年深秋,父亲的坟前没有碑,他用新墨在木牌上写字,寒风吹得墨汁迅速凝固,字迹边缘结了层白霜,像极了兄长鬓角的白发。
  
  入夜后,林夏又开始泼墨。这次他不再刻意控制笔锋,任由墨汁在墙上流淌。月光穿过墨痕,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竟像是无数个重叠的人影。他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在徽州的墨坊里,看老师傅将松烟与胶反复捶打;在会稽山的竹林里,收集晨露来研墨;在钱塘的潮声里,听渔夫说每朵浪花里都藏着故事。
  
  鸡鸣三遍时,画已近完工。林夏望着墙上山川湖海,忽然发现所有的留白处,合起来正是乾朝的疆域图。而在最南端的海面上,有个极小的墨点,像粒沉入深海的莲子。
  
  离园前一日,林夏在库房里找到本旧账册。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三十年前的采买记录:“松烟三千斤,麝香二两,珍珠粉五钱”,落款日期正是父亲被革职的前一月。账册夹层里,夹着张褪色的药方,上面的字迹与老仆说的那半张完全吻合。
  
  “当年令堂的病,苏大人一直记挂着。”老仆捧着个锦盒进来,里面是枚墨色玉佩,背面同样嵌着半个“夏”字。“这是二公子留下的,说等找到弟弟,就把两块玉佩合起来。”
  
  林夏将两块玉佩拼在一起,金丝勾勒的“夏”字终于完整。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兄长总爱把他的名字刻在各种地方:书桌的角落,院中的树干,甚至是他常穿的布鞋鞋底。有一次被父亲发现,兄长笑着说:“这样无论弟弟走到哪,我都能找到。”
  
  午后的阳光穿过窗棂,照在墙上的画。林夏忽然发现山脚下的持伞人旁边,多了个吹笛的身影,笛孔里仿佛真的有乐声溢出。苏文渊站在他身后,轻声道:“昨夜我添了几笔,不知唐突否?”
  
  林夏摇头,眼眶却热了。他想起十七岁那年,在逃亡路上与兄长失散,也是这样的午后,他在破庙的墙上画了幅简易的地图,在兄长可能经过的路口画了个小小的笛符。后来那面墙被暴雨冲毁,他以为那段记忆也随之湮灭,却不知早已刻进了骨血。
  
  临行前夜,林夏把那方老松烟墨磨成了汁。他将墨汁均匀地涂在两块玉佩上,待干透后,玉佩竟透出温润的光泽,像两块浸了墨的和田玉。苏文渊看着他的动作,忽然道:“令尊当年说,最好的墨,是用思念做引。”
  
  林夏将玉佩贴身戴好,胸口传来熟悉的温热。他走到墙前,最后看了眼那幅《归园图》,月光下,墨色的山川仿佛在移动,持伞人与吹笛人渐渐靠近,他们的影子在地面交叠,像极了两个相拥的剪影。
  
  离园那日,槐花又开了。林夏走过九曲桥时,发现桥栏上的刻字旁,多了行新的痕迹:“甲辰年四月初七,仲渊在此候夏”。墨迹还未干透,带着淡淡的莲香——那是他新制的“碧云膏”独有的气息。
  
  老仆递来个包裹,说是苏大人的赠别礼。打开一看,是半块砚台,与他前日找到的残片严丝合缝。砚台背面,刻着行小字:“墨香不灭,情义不绝”,笔锋圆润,是父亲晚年的风格。
  
  “苏大人说,这砚台是当年令尊送他的,他一直没舍得用。”老仆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还说,往北走,总能遇见懂墨的人。”
  
  林夏走出园门时,雨又开始下了。他没有打伞,任由雨丝打湿青布衫。经过门环时,他特意摸了摸上面的缠枝莲,冰凉的铜面下,仿佛有温热的血脉在流动。就像那些年父亲藏在墨锭里的秘密,兄长刻在墙上的思念,终究会在某个雨天,顺着墨痕,流淌到该去的地方。
  
  官道旁的驿站里,林夏铺开信纸。他取过行囊里的新墨,在砚台里轻轻研磨。墨香漫开来时,他忽然明白老墨工的话——最好的墨,从来不是用松烟和麝香做的。是父亲在狱中写下的血字,是兄长刻在墙上的指甲痕,是母亲临终前未写完的药方,是那些藏在墨色深处,从未说出口的思念。
  
  笔尖落下时,林夏忽然笑了。纸上的字迹越来越流畅,竟有了几分苏文渊的遒劲,又带着父亲的温润,尾锋处还藏着兄长惯有的洒脱。他想起苏文渊的话:“墨分五色,人分两面,可血脉里的东西,从来都清清楚楚。”
  
  雨停时,信已写好。林夏将信纸折成莲子的形状,塞进竹筒。他望着北去的官道,仿佛看见个熟悉的身影,背着行囊,腰间悬着半块刻着“仲”字的玉佩,正朝着他走来。
  
  官道尽头的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笔尚未写完的墨。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