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古道新生,手艺搭桥连民心
第32章 古道新生,手艺搭桥连民心 (第2/2页)林宇看着远处越来越浓的雪雾,当机立断:“小李带医疗队护送村民去避难洞,老周跟我去加固拦雪墙!”他抓起工具箱里的钢钎和绳索,“顿珠,带我们去拦雪墙!”
拦雪墙在村西的山谷口,是用石头和木头垒成的矮墙,许多地方已经出现裂缝。林宇和老登大叔指挥村民搬来石块和圆木,用钢钎把木头钉进地里,再用绳索把石块捆在一起。“把木头斜着埋,像弓箭的弓臂,能缓冲冲击力!”林宇一边示范一边喊,冻得通红的手紧紧攥着钢钎。
雪雾越来越近,能听到山里传来“轰隆隆”的闷响,像有千军万马在奔跑。老登大叔看着天边,突然大喊:“快!雪崩要来了!撤到第二道防线!”
雪墙后的生命防线
村民们刚撤到安全距离,就看到白色的雪浪从山谷里涌出来,像条愤怒的巨龙,瞬间吞噬了拦雪墙。第一次冲击下,临时加固的雪墙摇晃了几下,竟然没塌!林宇松了口气,可紧接着,更大的雪浪又扑了过来,这次伴随着巨大的冰块,狠狠砸在墙上。
“咔嚓”一声,几根木头被撞断,雪墙出现了道大口子。林宇抓起旁边的圆木,喊着号子冲上去:“快!把这根木头顶上去!”顿珠和几个年轻小伙立刻跟上,用肩膀顶着木头往缺口里塞,积雪溅了他们满脸满身。
老登大叔指挥村民往缺口填石块,他自己则抱着根最粗的木头,像座铁塔一样顶在前面。雪块不断砸在他背上,他却一声不吭,只是咬着牙喊:“再加把劲!保住村子!”
不知过了多久,雪崩的轰鸣声渐渐平息。林宇瘫坐在雪地上,浑身都冻僵了,嘴里却呼出白花花的热气。他抬头望去,拦雪墙虽然歪了,但终究挡住了雪崩,村子的屋顶在雪雾中若隐若现,安然无恙。
“守住了……我们守住了!”顿珠激动地跳起来,抓起一把雪往天上抛。村民们互相拥抱,有人哭了起来,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庆幸。老登大叔走到林宇身边,把自己的藏袍披在他身上:“孩子,你不仅救了我们的粮仓,还救了全村人的命。”
雪停后,夕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给雪山镀上了层金边。林宇和村民们清理着雪墙的残骸,发现那些用榫卯结构加固的部分,竟然比用钢钎固定的还结实。“你看,老手艺关键时刻能救命。”老登大叔抚摸着木头上的榫头,眼里闪着泪光,“以前总有人说这些没用,今天他们该信了。”
回到村里,避难洞里的村民都围了上来。次仁的妻子端来热腾腾的甜茶,硬塞到林宇手里:“刚才我在洞里祈祷,说要是能躲过灾难,就把最好的青稞粉送给你们。”孩子们则把自己画的画递过来,上面歪歪扭扭地画着雪山、木楼和穿维和制服的人。
林宇看着那些画,忽然想起达古村的唐卡。原来无论是缂丝的丝线,还是木楼的榫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用最朴素的材料,编织出对生命的守护,对家园的热爱。
手艺铺就的和平路
雪崩后的第三天,总部的支援队终于到了。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物资,还有几位研究传统建筑的专家。当专家们看到夏尔巴人的木楼和粮仓时,都忍不住惊叹:“这种榫卯结构的抗震性能,比现代混凝土建筑还强!”
老登大叔骄傲地把专家们带到村里最老的木楼前:“这楼有三百年了,经历过七次大地震,还好好站在这里。”专家们拿出仪器测量,发现木楼的梁柱能在地震时轻微晃动,通过榫卯的咬合化解冲击力,就像有生命的弹簧。
“我们想把这种技艺记录下来,推广到其他边境村寨。”专家握着老登大叔的手说,“既能保护传统手艺,又能提高房屋的安全性,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老登大叔立刻答应:“我让村里的老木匠教!只要能让手艺传下去,怎么都行!”
林宇看着这一幕,忽然有了个想法。他找到老登大叔和专家:“我们可以搞个‘边境手工艺互助计划’,让达古村的缂丝、夏尔巴的木构这些手艺互相交流,甚至和山外的设计师合作,让老手艺有新用途。”
“就像茶马古道一样!”老登大叔眼睛一亮,“以前马帮把茶叶运进来,把我们的皮毛运出去,现在我们用手艺当‘货物’,互相交换!”他转身对村里的年轻人喊,“顿珠,你不是想学画画吗?以后可以把咱们的木楼图案画在唐卡上!”
离开村寨的前一天,林宇收到了曲珍阿妈的消息,说她的唐卡已经绣完了,特意在雪山脚下加了座木楼,代表夏尔巴人的情谊。老登大叔则送给林宇一套精致的榫卯模型,是座微型木楼:“这是我们夏尔巴人的‘平安楼’,放在身边,就像我们在守护你。”
孩子们拉着队员们的手,送了一路又一路。顿珠把自己亲手做的木勺塞给林宇:“这是用雪崩后找到的木头做的,上面的花纹是你教我的榫卯。”木勺的柄上刻着小小的和平鸽,和林宇画在粮仓上的一模一样。
越野车驶离村寨时,林宇从后视镜里看到,老登大叔带着村民们站在路口,手里挥舞着经幡。阳光下,那些彩色的布条在风中飘扬,像无数双挥舞的手。远处的雪山巍峨耸立,山脚下的木楼炊烟袅袅,粮仓的屋顶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队长,你看!”小李指着窗外,一群夏尔巴孩子正在路边堆雪人,雪人的身上插着根木棍,木棍顶端绑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林宇忽然觉得,他们留下的不只是修好的粮仓和雪墙,更是像榫卯一样连接人心的信任,像丝线一样缠绕情感的温暖。
车窗外的江水依旧流淌,古老的茶马古道在车轮下延伸。林宇知道,和平之路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就像夏尔巴人的木楼需要每一个榫卯的支撑,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也需要用理解、尊重和传承作为纽带,才能共同筑起抵御风雨的坚固防线。
而那些代代相传的手艺,那些藏在丝线和木榫里的匠心,终将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让和平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每一个行走在边境线上的人,遮风挡雨,守护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