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你是说,我要赏京营40万两?(求下周一追读哦!)
第56章 你是说,我要赏京营40万两?(求下周一追读哦!) (第2/2页)高时明听完,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向前一步,压低声音道:“陛下既有此意,那奴婢斗胆,此名单中,或许有一人不太恰当。”
他将名单重新拿出,伸出手指指向了某一处。
“此人,正是崔及第。”
“此人虽是永平人,与关内永平镇正是相配。”
“然而,其人品德败坏,魏逆出事前,一直攒着银子,准备钻营门路,攀附阉党。”
“前次往靖安王府行葬礼事时,更是大肆索贿,官声极差。”
“另外,”高时明话锋一转,“奴婢看陛下许多军镇没有选人,应是行人司中,对应籍贯的行人不够吧?”
“既如此,其实可以从中书舍人里挑选。按祖制,封赏一事,常例是一行人,一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如今在编的也有数十人,应可凑够。”
朱由检意味难明地看着高时明。
瞬间就意识到自己的愚蠢。
或许在战略、科技、历史大势上,他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在这种具体到某个不知名小官的选用上,在这些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上,他一个外来者,如何比得过高时明这些在宫中、在官场沉浮了一辈子的“人精”?
自己的关键,应该是牢牢抓住这些关键节点的“大人”,而不是亲自动手,去微操这些数不清的“小人”才对!
这个道理,本是常识。
可他却一时被那一百八十万两的巨额赏银,给迷了心智。
此念一转,朱由检顿觉天地宽。
他忽然笑了起来,将手中那支朱笔,往御案上随意一扔,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高伴伴。”
他的声音充满了轻松。
“朕的目的,现在就三个。”
“第一,尽可能确保每一分银子,都能发到该拿的人手里。”
“第二,这些派出去的人,去到军镇后,能够给朕带回真实的情况,越真实越好。”
他顿了顿,迟疑了片刻,还是把最后一点说了出来。
“最后……京营战力羸弱,糜烂至此,却要耗费如此巨额赏银,朕……着实有些不甘。”
他看着高时明,目光灼灼。
“高伴伴,可有良策教我?”
高时明深深地躬下身子,思索了片刻,才拱手回道:
“回陛下,奴婢浅见,此事可分步来做。”
“若为防贪腐,则行人、中书舍人之选,可选取那些官声较好,家境殷实之人。家境好,则不易为钱财所动。”
“此外,每次封赏,按制为一行人、一中书舍人,再配上数名锦衣卫。”
“可令田尔耕,选一些锦衣卫中年纪较轻,家境较好的清白子弟随任。”
“文臣与锦衣卫互不统属,往往又相看两厌,如此互相监督,应可略减贪腐。”
他一边说着,一边思索着,思路清晰,竟是连贯而出。
“若为探听地方,兼听则明。则行人、中书舍人之选,最好一为本地籍贯,另一为他地籍贯。”
“如此二人交情不深,出身各异,也能互相监督。锦衣卫中,也可照此安排。”
他说到这里,微微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神情也有些犹豫。
“至于……至于京营赏赐过多一事。”
“陛下……可以迟发奖赏,只说内帑一时周转不济,先发九边。”
“京营这边,则可略作清额后再发。如此……或许可以略微减少一些。”
“此外,锦衣卫中,在天启年间多有滥赏。其名额,在万历时仅一万七千余,如今,已达三万六千有余了……”
高时明说完这最后一句话,感觉心中忐忑之极,他将头埋得更低,深深一揖到底。
“奴婢愚钝,潜心揣摩,也只能想到这些粗浅法子了。”
朱由检脸上还笑着,眼神却突然微妙起来。
这第一策和第二策,其实不过是中人之略,算不得惊艳。
高时明比他更熟悉大明的官场规则和人事制度,能想到这些,不足为奇。
但这第三策……
一个阉人,一个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居然主动提及清查名额,整顿京营和锦衣卫?
他凭什么敢这样说?就凭所谓的忠心吗?
可是他只记得曹化淳、王承恩这两个名字,根本就不记得崇祯身边还有个忠心耿耿的高时明!
这人到底是图什么呢?
朱由检这才突然意识到,他灯下黑的不仅仅是京营,还有眼前这位高伴伴。
他用李国普以名,使杨景辰以位,驱王、田以恐惧。
但是他却对身边这位宫中群阉之首,想要什么一无所知。
亡羊补牢,犹时未晚。
朱由检思虑及此,干脆也不做遮掩,直接开口道:
“高伴伴,朕登基以来,诸事繁杂,一直未有空与你深聊。”
“今日倒是闲下来了,却不知……”
“——你的梦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