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和女儿共长生 > 第四十七章 东北大年夜

第四十七章 东北大年夜

第四十七章 东北大年夜 (第1/2页)

东北的冬天,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是大自然亲手绘制的,那便是冰窗花。
  
  每天清晨,一一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趴在窗户上,对着玻璃哈一口热气,小心翼翼地“开”出一小片视野,去欣赏那千变万化的冰晶。它们有时像松针,有时像羽毛,有时又像一整片茂密的、只存在于童话里的冰雪森林。
  
  “阿爹,你说,为什么南方的窗户上,长不出这么好看的花?”她常常这样问我。
  
  “因为南方的冬天,不够冷,不够纯粹。”我一边将草药碾碎,一边回答,“只有在这样极致的严寒里,水汽才能在瞬间凝结,绽放出最绚烂的姿态。人生有时也是如此,最严酷的境遇,往往能磨砺出最坚韧的品格。”
  
  一一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将这番话记在了心里。
  
  这天,村长孙大哥陪着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走进了医馆。老人约莫七十岁上下,满脸风霜刻下的皱纹,一双眼睛却像鹰隼般锐利。他穿着厚厚的羊皮袄,身上带着一股山林和野兽的气息。
  
  “江大夫,这是山里的老把头,姓高。年轻时是咱这一带有名的猎人。”孙大哥介绍道,“高大爷,这就是我跟你说的江大夫。”
  
  高大爷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他解开衣襟,露出手臂。我看到一条早已愈合、却依旧狰狞的伤疤,从他的手腕一直延伸到手肘,伤疤周围的皮肤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暗紫色。
  
  “天一冷,这条胳膊就又麻又疼,像有几百只蚂蚁在骨头里钻。”高大爷的声音沙哑而低沉,“找你看过病的人都说你神,你给瞅瞅,还有没有得治。”
  
  我让他坐下,仔细为他诊脉,又查看了伤疤的色泽和温度。这是多年前的旧伤,伤了筋骨,又在山林湿寒的环境里落下了病根,气血瘀滞,寒湿入骨,极难根治。
  
  “这是被熊瞎子抓的吧?”我一边检查,一边随口问道。
  
  高大爷那双锐利的眼睛里,第一次闪过一丝惊讶:“你咋知道?”
  
  “伤口边缘有撕裂的痕迹,深浅不一,不像是刀斧所伤。而且这股深入骨髓的寒毒,只有常年在雪地里打滚的猛兽,它的爪牙才会附带。”我平静地解释。
  
  孙大哥在一旁听得啧啧称奇。
  
  高大爷沉默了片刻,那张古板的脸上,神情竟缓和了许多。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真正的尊重,不是客套的言语,而是你展露出的、足以与他对话的专业和眼力。
  
  “有法子治?”他问。
  
  “根治很难,但缓解疼痛,让你过个安稳年,不难。”我取出一套银针,“我先用针灸为您疏通气血,再配几副活血祛湿的汤药,一副暖筋活络的膏药。三管齐下,会好很多。”
  
  施针时,高大爷一声不吭,任凭银针刺入穴位,眉头都未曾皱一下。
  
  治疗结束,他活动了一下手臂,眼中露出一丝喜色:“好像……是轻快了点。”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放在桌上。
  
  “江大夫,我不懂你们城里人那些规矩。这是我前两天进山打的一只飞龙,你给你家女娃娃炖汤喝,补身子。”
  
  说完,他便转身离去,背影依旧挺拔如松。
  
  我没有推辞。我知道,对于这位山林里的“老把头”来说,这就是他最真诚的“诊金”。
  
  自从高大爷的胳膊好了大半之后,“关东医馆”的名声,便彻底在十里八村传开了。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我忙碌起来,一一也找到了新的“营生”。
  
  村里有不少老人,子女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就靠几封信、几张汇款单寄托思念。但老人们大多不识字,每次都要麻烦村长或者村里的会计。
  
  一天,村西头的刘奶奶揣着一封信,颤颤巍巍地来找村长,恰好村长不在。她坐在我家炕沿上,摩挲着信封,一脸的焦急和期盼。
  
  一一看见了,犹豫了一下,小声问:“刘奶奶,要不……我帮您念念?”
  
  刘奶奶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哎呦,那敢情好!一一可是文化人!”
  
  一一接过信,一字一句地念了起来。信是刘奶奶在城里当建筑工的儿子写的,说的都是些报平安的话,叮嘱她注意身体,说今年过年工地上忙,可能回不来了,钱已经寄到镇上的邮局了。
  
  一一念得很慢,很清晰。念到儿子说不回家过年时,刘奶奶的眼圈红了,不住地抹眼泪。
  
  念完信,一一又拿起笔,趴在炕桌上,问刘奶奶:“奶奶,您想给儿子回信吗?您说,我帮您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