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怎么都跑去张导剧组偷学了?
第56章 怎么都跑去张导剧组偷学了? (第1/2页)“这个李茂森,牛哇!”
三里屯的小酒吧里,有人感叹了一声便不再说话了,姜导、冯导、王硕、王忠骏、赵保钢等人默默抽烟,没一会儿他们的卡座里烟雾滚滚,着火了似的。
“确实有两下子!”
姜导用力嘬了口烟,腮帮子深深凹下去,烟头闪烁的火光倒映在他沉郁的瞳孔虹膜上,将他不太愉快的内心暴露了出来。
他不愉快的原因也跟《一个都不能少》热映有关。
当初他们听说《一个都不能少》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到最佳影片金狮奖,心里虽然羡慕李茂森好运,但不认为《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好电影,至少在院线里不会是一部卖座的电影。
原因是威尼斯电影节在评选时比较重视电影的艺术水平。
艺术水平越高,获奖概率越大。
这种情况就会产生一种很矛盾的情况——
艺术水平高的电影作品,曲高和寡,普通人欣赏不来,在上映时也不会得到观众们的热捧,俗称‘冷门佳片’。
《一个都不能少》在意大利拿到金狮奖,说明它的艺术水平很高,属于‘阳春白雪’。
这类电影普通观众看得懂吗?
姜导他们几个预测这部电影上映后票房成绩不会太好,李茂森即使能拿到奖项,也无法获得市场的青睐。
可现实情况给了他们一巴掌。
《一个都不能少》上映后不到半个月拷贝数量突破1000个,全国观影人次超过5000万大关,成为九月份观影人次最多的电影。
这说明李茂森的电影不止艺术水平高,还做到了雅俗共赏。
这太难得了。
在电影行业有两种奖励机制,一种是市场机制,好的电影在上映后受到观众喜爱,会获得物质上的奖励,譬如票房;
第二种是荣誉机制,这种机制评选机构是专业电影人,好的电影在上映后得到专业领域的认可,会获得荣誉奖项,譬如各个电影节奖项。
一般电影只能二选一。
而李茂森拍的《一个都不能少》却获得两种机制的奖励。
一份付出,两种收获。
太特么叫人羡慕了。
“要我说你们也不用太羡慕李茂森。”
王作家仰头看着天花板,半截香烟放在嘴巴边上,“这部电影能获奖主要是在风格上取巧。其实你们也可以借鉴一下,平时多研究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德国的政治电影,美国的人文关怀电影,过几年你们也能获奖。”
王忠骏王老板点点头,“还有在票房上,这部电影能受到追捧,主要是教育部门在背后推动,鼓励老师学生家长观看,他们想用这种方式宣传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进步。要是没有他们的支持,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看电影。你们在拍电影时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哎~”
冯导、姜导、赵导齐齐摇头。
王作家和王老板不是导演不知道当导演的难处,像《一个都不能少》这种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他们也想拍,但这种电影不是说拍就能拍出来。
很多人看过《一个都不能少》之后,觉得剧情和结构都很简单,连七八岁小孩子也能够看懂。
但他们是内行,能通过电影看清楚更多门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