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万年后的“商品”(求月票!)
第36章 万年后的“商品”(求月票!) (第1/2页)“你们,留在这,听我的。肉,陶器,给你们!”
“听我的,一天。给你肉,一天!”
“听我的,三天。给你们陶器,小的,一个!”
夏明皓一字一顿的说道,而力巴听后马上就变了脸色。
“我们,不加入,力部落就是力部落!”
完蛋,就猜到了这群原始人难以理解自己的意思。
无奈的一拍脑门,夏明皓只好开始尽力用原始语词汇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解释。
本来有限的原始语词汇就很难表达清楚。
更何况夏明皓所说的要交换的,是力巴到死,甚至可能力部落灭亡的时候也不可能看到的商品——劳动力。
购买劳动力,在封建社会方才出现了萌芽,消耗了以世纪为单位的漫长的时间,最终在夏明皓所在的那个时代变得成熟。
这种特殊的生产关系本来不可能在原始时代出现,因为正常情况下没法出现支撑起这种生产关系的生产力。
但对于现在的夏明皓来说,却成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的最佳方案。
不仅可以防止大量的人口涌入导致自己的权力受到挑战,而且还能够快速的获得可用的劳动力。
恰好,在夏明皓筚路蓝缕的苦心经营下,现如今也有了支撑起购买劳动力的物质基础——剩余的生存资料。
像是黑鱼,野鸡的肉,野猪的肉。
这可以满足这群原始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既然有需求,那么这种跨越时代的交换的前提也自然诞生了。
但还不够,因为在这个原始公有制为基调的蛮荒时代,不可能真正的出现购买劳动力的情况。
差的就是“剥削”二字。
剥削不存在,也就不具备了强制性。
这是与夏明皓所在的时代的购买劳动力行为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原始时代,哪怕力巴和力部落的男人不听夏明皓的,拍拍屁股走人,他们也饿不死。
但在夏明皓所在的时代,不打工,不出卖劳动力,就没法赡养父母,养育子女,吃不好,穿不暖。
夏明皓则选择了陶器解决“强制性”不足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就展示了陶器的用途。
并且还决定了将陶器给这群力部落的男人,作为他们出售劳动力的酬劳。
听话三天,力部落就能获得一个小的陶器,这就创造了缺口。
缺口就是必须得有需要,而且还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如果不给陶器,说不定这群原始人回到部落就因为忙着生存而遗忘了这么个好东西。
如果给的多了,那也就没有了获得这种物品的需求。
这种需求缺口让力部落的男人们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勉强的起到所谓“强制力”的作用。
而这么做的意义,远不止是为了眼前劳动力的获取,更是一次尝试。
总不能等着希部落的人生孩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来扩充人口劳动力,这样的话夏明皓得累死。
后续必然是以原始时代现存人口来实现快速的发展。
而之前力部落的反应也让夏明皓见识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内部的凝聚力。
直接拿东西换来人家的亲人子女肯定不可行。
现在,夏明皓就是在实验这种类似于“先用后付”的劳动力获取方法的可行性,从而积累经验。
是为了以后与别的部落打交道的时候能够快速的获取到有用的劳动力。
随着夏明皓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的解释,力巴和力帕的脸上怒容逐渐消失,转而化作了疑惑,随后又变得懵懵懂懂。
感觉这俩人听懂了,在夏明皓命令下,希玛也直接把那晾肉架拿了过来。
而看到上面的肉干以后,力巴只是眼神中多出了期待。
只要按照这个希部落的奇怪男人说的那样,这些肉就能是自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